金管局:“防骗视伏器”有助防范诈骗及减少公众财务损失
金管局联同香港银行公会、银行及储值支付工具业界,支持警务处推出诈骗搜寻器“防骗视伏器”,以加强预防、侦测及制止社会上的诈骗行为及减少公众的财务损失。
全新的“防骗视伏器”让公众透过搜寻各项资料(包括银行户口号码、储值支付工具识别码及电话号码),取得以颜色作警示的风险评级结果。当输入的资料与诈骗相关,“防骗视伏器”可以在公众付款或进行交易前提醒他们潜在的风险及常见的骗案类型,如网上购物骗案、投资骗案及网上情缘骗案。“守网者”网站 (www.CyberDefender.hk)载有“防骗视伏器”及更多的相关资料,以供查阅。
相关资料也有助银行及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的反诈骗工作。金管局一直与警务处、香港银行公会及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紧密合作,提供实务指引,包括金管局今日(6日)发出的通函以及香港银行公会近日更新有关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的“常见问题”。银行与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可根据最新的发展,检视及更新各自的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管控制度。
金管局亦在其专用网页发布消费者教育资讯,与银行及储值支付业界携手提高公众对防范诈骗的意识。金管局将继续与银行与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沟通,提升他们在打击洗钱及恐怖分子资金筹集管控措施的效率,并进一步保障公众,防范诈骗及金融罪行。
上半年诈骗案损失金额约21亿港元
另外,金管局副总裁阮国恒发表网志,指科技进步令金融服务变得更快捷和方便易用,以及疫情驱使消费者转用网上服务。行骗的手法包括网络钓鱼邮件、提供根本不存在的工作机会以及网上“商店”销售根本不存在的产品等。无论是甚么手法,骗徒都是为了尝试骗取受害人的金钱或信用卡资料等重要个人资料。
他指,单计香港,据警方数据,今年上半年诈骗案较一年前增加42%至超过12,000宗,涉及的损失金额约为21亿港元。购物骗案、求职骗案、投资骗案及电话骗案占骗案总数六成以上。
他提醒,消费者应紧记以下基本原则:
1)切勿点击据称由银行或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发送要求提供敏感个人资料的超连结,银行或储值支付工具持牌人不会向客户发出有关超连结;2)在交款或提供个人资料前必须三思;3)尽可能利用反诈骗协调中心“防骗易”热线18222或“防骗视伏器”等设施;及4)若遇到太优惠的条件应格外谨慎,因为很有可能是骗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