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恒大突停牌 海南问题空穴来风 累融创及世茂市值蒸发近70亿

撰文: 古美仪
出版:更新:

踏入2022年首个交易日,债台高筑的中国恒大(3333)突然于开市前宣布停牌,待发内幕消息。有内地报道指,海南省一地方政府,要求公司在10天拆除39处违法建筑物。早于一个月前恒大在海南的数宗地块,因闲置逾2年已经遭政府无偿回收。因此消息令市场对内房债务忧虑加重,并触发一众同业齐挫,跌幅较大的是同样处债务问题的融创(1918)及世茂(0813),两企市值单日合共蒸发近70亿元。

报道指恒大需拆除海南39幢住宅

据内地传媒报道,恒大在海南填海建造的世界最大人工岛“恒大海花岛,其中一期39幢住宅因许可证被撤销,涉及总建筑面积434,941平方米,当地监管机构勒令须在10日内将建筑拆除,亦即1月10日前必须拆掉。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违法取得的规划许可证已被撤销。二是,项目存在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第四十条之规定的情形。

报道称,海南儋州市管理局自2019年开始调查海花岛有否违规,先后立案共14宗,处罚款逾2亿元人民币。省政府至2020年再责令儋州市要落实整治上述39幢住宅建筑,随后更责令该项目要全面停工、收回预售许可证、撤销备案,并要求提出妥善处置方案。

恒大在海南填海建造的世界最大人工岛“恒大海花岛,其中一期39幢住宅因许可证被撤销,涉及总建筑面积434,941平方米(视觉中国)

一个月前 恒大海南地皮遭政府无偿回收

恒大在2013年开始就项目填海,号称要在海花岛投资1,600亿人民币,打造全世界最大的海岛旅游度假区。不过,该项目却屡遭批评是破坏海洋生态。去年由RCC瑞达恒旗下媒体建筑畅言网举办的年度“中国十大丑陋建筑评选”出炉,由海南儋州恒大海花岛建筑群名列“第一”。评审给它的上榜理由是:资本任性妄为,破坏海洋生态,形态怪异杂乱,是炫富、媚俗文旅专案的典型。

事实上,今次并非恒大在海南省的项目首次出事,在上月,恒大集团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的数宗地块,因闲置超过2年,遭政府无偿回收。据政府公告显示,被收回的八块土地“均存在因公司原因超过约定的动工开发日期满两年未动工开发建设的情况”。所以,对于今次海南政府的消息,可谓“空穴来风,未必无因”。

同业受压 世茂集团再破底

内房行业面临逾一年的严格调控,现时投资市场已成惊弓之鸟,当风眼股中国恒大又有负面消息并且再度停牌,一众内房股难免跟跌。今日跌幅最大的内房股,是早前已传债务问题的融创中国及世茂集团,前者单日挫9.5%,后者收市跌幅收窄至6.9%,创逾三年低。

世茂集团收市跌幅收窄至6.9%,创逾三年新低。(资料图片)

内房踏入债务高峰 统计指本月行业开支超过一万亿元

另一方面,踏入2022年上半年是内房还债的高峰期,亦加剧市场波动。据彭博计算和分析师估计,内地发展商在本月合共须支付高达1,970亿美元(折合约1.54万亿港元)开支。

据彭博计算和分析师估计,内房行业在1月须支付的1,970亿美元资金开支;包括本月到期境外债券本金及利息合共约77.4亿美元、到期境内本金及票息共438亿元人民币;以及数据追踪机构Use Trust指出,本月到期的602亿元人民币信托产品,和向供应商付帐、潜在隐性债务等。

面对内房财务压力高峰期,官方机构会如何化解今次内房危机,确保经济“软着陆”呢?观察近来内地银保监会、人行等官方机构表态,政策主要著墨于支持内房行业并购,也就是“大鱼吞小鱼”,模式似乎和以往处理水泥行业产能过剩等一脉相承。

人行指房产并购是化解风险最有效市场化手段。(视觉中国)

人行指房产并购是化解风险最有效市场化手段

刚在上周内地官方机构再度放话,支持行业并购,央行与银保监会联合出台通知,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做好重点房地产企业风险处置项目并购的金融支持和服务。12月30日,人民银行金融市场司司长邹澜对此表示,文件从稳妥有序开展并购贷款业务、加大债券融资支持力度、积极提供并购融资顾问服务、提高兼并收购服务效率、做好风险管理等方面,鼓励金融机构提高服务效率,为并购营造良好的融资环境,助力化解风险、促进行业出清。

邹澜表明,房地产企业间的项目并购是房地产行业化解风险、实现出清最有效的市场化手段。

专家指并购存难度 倡研究放宽资金限制

交银国际研究部联席董事谢骐聪接受访问时指出,其实明显见到内地政府正鼓励内房行业,透过同业并购形式,化解当前债务危机。早前中国恒大引入国企高层一同出任风险化解委员会成员,已经是一个明确的讯号,表示内地政府“开绿灯”,容许国企拿钱出来购买恒大的资产。

不过,现时内房行业的并购难度,是在于三条红线政策下,对内房的资金造成很大限制。即使是财政实力较雄厚的国企,在现时三条红线的限制下,要调动大量资金用于并购亦非易事,所以认为对于内房政策,重点应研究能否放宽三条红线对于并购资金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