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内容

【十四五双循环大湾区】大湾区与“十四五”规划 香港可以做什么

撰文: 洪为民
出版:更新: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连续第5年出现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显示出国家的高度重视。今年两会审议通过的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有14次提到大湾区,对粤港澳大湾区寄予厚望。国家“十四五”规划提及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现高质量发展。国内大循环需要推进改革、破除妨碍经济循环的制度性障碍,依托国内大循环吸纳全球要素资源完成国际大循环、构建稳定可靠的产业供应链,促进科技创新、实现高阶产业引领高质量发展是主要推动力。香港应当在这个程序中有所担当、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助力国家的发展。

在国家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格局中,香港需要更好发挥作为国家与世界对接超级联络人的作用,做好国际互联网,把握RCEP、一带一路机遇,协助巩固和拓展国家在国际贸易上的发展,主动参加更多国际级经贸组织、行业组织和学术组织(如TPCPP),为国家发声,为国家开通更多新通道。例如通过特区政府的“杰出创科学人计划”等项目去助力大湾区汇聚全世界人才,把不同领域的国际人才辐射到整个大湾区。另外,与国际接轨的香港专业人士注册及执业制度也有助香港在外循环发挥力量、专业人士在项目管理方面的成功经验也能够帮助国内企业走向国际循环进发。

畅通国内大循环要贯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破除制约要素合理流动的堵点,消除各类行政限制和非公平竞争,激发市场活力和有效需求。香港是国家经济自由度最高的城市,在市场或专业监管和社会治理行之有效的做法可以作为其他城市的参考。大湾区可以通过深圳前海与河套、广州南沙等粤港合作平台,一同探索不同制度之间的规则衔接与制度对接,协助内地城市进一步改善营商环境,畅通国内大循环。另一方面,香港优势的设计产业可以协助内地企业提升品牌,提升产品和服务质素,促进国内产业价值提升和消费升级,做到促进消费的效果。另外,在绿色金融上,香港应研究推出碳排放、永续债劵等绿色金融投融资产品,也鼓励大湾区企业参考国际的ESG投资评级,一同丰富大湾区的绿色金融经验。

科技创新是双循环的重要推动力,大湾区要致力成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就需要在自主创新及开放创新两大领域上努力。在此,香港第一要打造成为地区的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把大湾区内的知识产权价值化,促成知识产权的交易,为企业及院校的自主创新研究带来资金及资源。香港拥有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法治化环境、加上开放的经济体系和联通国内与世界的营商互联网,是湾区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的理想地点。第二,大湾区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人才及技术双向旋转门,设立重点科研合作基地,吸引世界领先科技企业在香港落户,促进香港的专业服务业与产业链的上、中、下游全面融合,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实现优势互补。第三,香港有丰富的融资、上市及退市的全链条经验,具丰富的风险管理及资产管理经验,能够为大湾区提供融资及风险管理的坚实支撑。第四,推动教育产业,推动香港的大学在大湾区办学培养内地高阶科研人才、大专院校在内地办学培养技术与文创人才;另一方面,香港应吸引内地重点大学或中学在港办学,以及国际知名大学来香港开分校或研究生院吸引高阶人才来大湾区发展,做到亚太区人才汇聚枢纽的果效。

香港位于国家经济内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交汇点,不单能够协助国家做好国际大循环,也可以嵌入内循环寻找发展机会,扮演好国家经济发展内循环“参与者”及外循环“促进者”的重要角色,并以科技推动内外循环的相互流动及促进。

撰文:洪为民 - 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务首席联络官、全国人大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