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场一宗交通意外 看无人驾驶技术挑战与机遇|方保侨
上星期香港国际机场,两辆无人驾驶巴士发生轻微碰撞。尽管无人受伤,此事仍再次引起社会对无人驾驶技术可靠性的探讨。这看似轻微的碰撞,其背后反映的问题,值得我们深入探讨与反思。
从技术角度剖析,此次碰撞事件可能涉及三大关键因素。首先,是感应系统的环境适应性问题,无人驾驶车辆通常利用摄影镜头与光学雷达作为“视觉”,但这些设备的准确性极易受现实环境因素干扰。事发当日阳光猛烈,有可能影响车辆镜头的视线判断,导致与雷达感应出现偏差。不仅如此,路面的水渍、油渍,以及光线的急剧变化,都可能成为系统误判的诱因。
其次,是物理制动系统的局限性,即使侦测系统能够及时发现危险并启动刹车机制,实际的制动效果仍会受到轮胎及刹车系统损耗程度、路面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在复杂的机场环境中,这些变数的累积效应往往超出系统的预设参数范围。
最令人关注的是车辆间通讯协调的潜在漏洞,涉事两辆巴士均采用同一套无人驾驶系统,理论上应具备车联网(V2X)功能,能够清晰掌握彼此的位置与动态。然而碰撞依旧发生,如果不是没有车联网系统监测,便可能揭示了更深层次的系统性缺陷,包括路线规划不当、资讯传递延迟,甚至是定位精度不足等问题。
无可否认,无人驾驶技术蕴藏巨大潜力,透过感测器与人工智能技术实时监控周围环境,有效减少因疲劳驾驶、分心或人为失误造成的交通事故。透过车辆与车辆(V2V)、车辆与基础设施(V2I)、车辆与行人(V2P)以及车辆与网络(V2N)之间的信息共享,能够实现全方位的交通感知和协同控制,从而大幅提升道路安全性和交通效率。
然而,技术风险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挑战,因为系统或因软体漏洞、感测器故障或外部干扰而出现错误,这些技术缺陷可能导致严重后果。即使是最先进的无人驾驶系统,目前仍难以保证绝对安全。感应器融合技术虽然能够结合视觉、听觉和触觉来感知环境变化,但在复杂多变的真实环境中,仍存在判断盲区。
更为棘手的是,当无人驾驶技术愈见普及,随之而来的法律与责任归属问题变得复杂。交通事故发生时,责任的矛头应指向由车主、车辆制造商、软体开发者抑或提供维护服务的营运商?现有法律体系此规范尚未完善,可能导致法律纠纷和责任归属不明的情况。
香港国际机场的无人巴士碰撞事件,虽然是技术发展路上的一段小插曲,却为行业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无人驾驶技术成熟的关键,需要在实践中汲取经验,持续完善系统设计,修补漏洞,确立更清晰严格的安全标准与法律框架,以及得到社会各界的理性支持,无人驾驶技术才能真正实现其改变人类出行方式的宏大愿景。
【财经专栏】技经四方.方保侨
于资讯、通讯、科技及电子消费品市场工作超过二十年,引入过不少新科技产品,并创办多个业界组职,及为多个非牟利机构担任委员提供专业意见。现任香港资讯科技商会荣誉会长、香港互动市务商会创会及荣誉会长、电子学习联盟创办人、世界资讯通讯与服务业联盟董事、香港金融科技商会召集人、电讯事务管理局办公室电讯规管事务咨询委员会成员、运输署智慧交通基金管理委员会委员、乐施会董事会成员、香港小童群益会资讯科技委员会委员、香港红十字会资讯科技委员会成员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仅代表作者的个人立场和观点,不代表香港01的任何立场,香港01亦无法核实上述内容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原创性。
另外,以上纯属个人研究分享,并不代表任何第三方机构立场,亦非任何投资建议或劝诱。读者务请运用个人独立思考能力自行作出投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