卸下股王身份 思捷管理层力图中兴 成果为何未至?|财经讲故佬

撰文: 黄祐桦
出版:更新:

上一个鼠年,思捷环球(0330)仍是基金爱股,业绩年年增长,派息亦不断上扬,成为股王可谓当之无惭。12年后的今天,是另一个鼠年,思捷已今非昔比,不再在投资者眼光之内。在一上集,讲故佬已讲出思捷起落的前因后果。今集将围绕一个问题,就是前股王过去12年经历了多次重组后,是时候踏上中兴之路?

12年前的思捷,可谓集万千宠爱在一身。就算当时已爆发了次按危机,对服装等多个行业生意造成冲击,投资者仍相信思捷最终可以化险为夷。毕竟有公司安然渡过在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的珠玉在前。更何况公司拥雄厚的财政实力。截至2008年6月时,拥有逾65亿元现金,同比增加24.63%。这般强劲的财务资源,相信足以让她再次渡过危机之余,更可以闯出另一个高峰。

最终投资者期望落空了。从2008至2009年度起,思捷业绩表现反复向下。纵使经过多次重组计划,包括在2010年向当时仍称为的华润创业(0291),回购内地合资公司50%股权,以及在2011年宣布一项为期4年﹑投资额达180亿元的重组计划。可是除了在2012的财政年度业绩出现大反弹后,便未再次出现令人眼前一亮的表现。为何思捷复苏的想像,一直未有如投资者期望般出现?中大商学院高级讲师李兆波的评论﹕管理层根本“唔知什么是潮流”,是否足以解释思捷一直无法从谷底爬升的原因?不如看看李兆波等多位专家,如何为昔日股王把脉。

Esprit十年股价表现(11/12年报截图)

为摆脱公司困境,在过去的10多年,思捷管理层作出无数尝试,如调整业务地区,包括在今年年中时宣布,关闭中国市场以外的亚洲门店;并在德国市场进行重组。早前德国法院判亦作出判决,确认思捷在当地附属公司大部份债务可获免除,让当地业务重新出发。

重整业务之余,期间公司亦多次更换管理层,希望重拾投资者信心。在2012年更宣布供股计划,集资逾51亿元。连番动作后成效如何?有关关闭亚洲门店策略开展不久,成效目前仍难估算。至于其他措施成效,总的来说非太明显。

林智远:思捷亦喜欢“报喜不报忧”

作为本港股坛神话之一,思捷吸引到不少市场人士留意,“会计界爱心同盟”执行主席林智远是其中一位。其本人分析及跟进思捷多年,发现公司的管理层,与其他上市公司管理层一样,向股东交待时倾向“报喜不报忧”,“将一啲好靓的数字作为Heading”。

林智远亦曾经有入股思捷的打算,但因为当中存在著一些问题,是连作为专业会计师的他亦都无办法可以完美地解释,所以就却步不买思捷。(受访者提供)

林智远亦曾有意买入思捷,可是专业会计师的他,对部份议题亦都无办法能完美地理解,所以决定却步。

因此他建议投资者作出投资决定前,定要“金睛火眼”﹑仔细地分析及阅读该公司的财务报表,并将管理层过往的说话进行对比,而非只尽信管理层的说话。

李兆波:管理层“唔知什么是潮流”

李兆波则认为思捷陷入困境,其中一个原因是生产规模大﹑成本低的快速时装兴起。相比之下,打著快速时装旗号的ZARA、H&M等品牌,不论衣服变化或款式均较多元化,更能吸引大众眼球。在这个快速时装的潮流带领下,就算思捷服装的品质较好,大众亦渐渐觉得其服装款式及价钱脱节。

李兆波进一步指出,管理层要为思捷营运走下坡负上一定责任。(资料图片)

李兆波进一步指出,思捷营运走下坡,管理层要负上一定责任。面对全球服装市场竞争日益剧烈,管理层既缺乏全球化视野,亦未能作出一个有效回应,更认为“管班层唔知什么是潮流”。

那么将业务重心重回欧洲,是否可以让思捷业务重生?李兆波认为,思捷的欧洲客群较著重衣服的设计及品质,这一点与公司一贯方针相近。相信重回欧洲市场,公司仍有发展空间。

温杰:思捷的“股王”时代已成过去

光大新鸿基财富管理策略师温杰认为,思捷的“股王”时代已成过去,回到从前恐怕就很难,建议投资者以一个中性或观望的态度看待。他认为思捷既未能做到如Uniqlo等新兴服装品牌的快速销售,亦未能成功针对中高端客户,反映其产品定位有些“高不成、低不就”。

温杰认为思捷的“股王”时代已成过去,回到从前恐怕就很难,建议投资者以一个中性或观望的态度看待。(罗君豪摄)

他认为集团整体营运欠缺一个可以令业务好转的契机。思捷已关闭整个亚洲市场门店,并不断缩紧规模,相信只能节省成本。就算股价短时间内有升幅,亦属炒作居多。

他进一步指出,就算思捷在德国的业务传来好消息,现时单纯服装销售的股票似乎亦非投资者的心水类别。加上思捷缺乏销售回升等基本利好消息。因此一般投资者较难对思捷有憧憬,驱使他们入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