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面临的通胀 与美国上世纪70年代的情况不同在.....

撰文: 朱冠美
出版:更新:

中国大陆媒体观察者网署名为长江边的渔夫的文章,上周中国国家统计局公布了今年三季度的经济资料,最为公众关注的资料应该就是GDP。按照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6.2%;分季度看,2019年三个季度增长分别是6.4%,6.2%,6.0%。三季度的资料不仅低于之前的预期值6.1%,而且还创下了2007年次贷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

而9月份CPI开始进入3时代。由此很多人表示,中国当前经济状况和上世纪70年代美国的经济滞涨极其相似,认为美国当年的大范围物价飞涨最根本的原因是货币,即货币超发导致了物价全面上涨。另外还有人提出是油价导致的,因为美国1966年通胀时期就已经破3%,只是后期作为工业化发展的基础起到了添柴加醋的作用。

文章认为,如今的中国和当年的美国情况是不同的。今年年初以来,CPI持续走高,从年初的1.7%涨到了9月份的3%。若将资料分开来看,非食品CPI今年是持续下滑的,食品CPI却蒸蒸日上。而食品CPI的上涨主要还是是因为非洲猪瘟导致肉类价格大幅上涨,9月肉类的CPI同比大增了46.9%。这表明当下的通货膨胀其实是结构性问题,而不是非货币因素导致的物价全面上扬。

有分析表示,中国经济可能到了拐点。(新华社)

可以看到,今年CPI持续上行的原因是猪肉的供给冲击,而非货币因素。另外,肉类不同美国当年的石油,肉类是具周期性的产品,很难推动其他领域的生产成本上扬,进而导致全市场的价格爆发。所以,这个增长3%的指数,并非实际意义上的难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只需要增加猪肉或者替代肉的供给。简单来说,时间就能治愈这个问题。

另外一方面,就非食品的CPI来看,发现其价格反而出现通缩现象。非食品CPI里还包含价格波动比较大的石油,剔除食品和石油后的核心CPI今年从年初的1.9%降到了当下的1.5%,通缩的风险是应该考虑的。人行在考量通胀的时候,关注点往往集中在自己的货币政策是怎么影响的,而非来自各个商品独特的供求因素。这也是为什么央行普遍关心的是核心CPI,即剔除食品和油价的CPI数据。因为农副产品对于消费的影响的是短暂的是周期性的,而油价属于基础性产品,价格波动一般都不大。

因此,未来3%的CPI不会成为宽松货币政策的拦路虎,会继续放水。而且18号的统计局发言人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当前CPI上涨是结构性上涨,价格主体平稳,货币政策有比较充裕的操作空间,货币政策会根据经济形势相机抉择。”文章表示,现在的中国就是个超级大国。按照2018年的计算基数,现在中国的GDP总量已经达到90万亿人民币,这是全球总体量的六分之一。这时候中国不应该继续盯著短期的经济波动,而应该考虑如何做大做强规模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