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搞鬼经济】台湾中元节买泡面祭野鬼? 破解商家节日促销七招

撰文: 郑宝生
出版:更新:
台湾商人想出七招,在中元节找商机。﹙黄永俊摄﹚

现今商业社会,每逢过节之前,商家都会大卖广告促销。打开电视,圣诞后就会卖糖果广告,农历新年后就卖粽,端午节之后就卖月饼,中秋节之后就卖圣诞消费广告,频密程度更胜节日倒数。

盂兰节呢?香港暂时没有盂兰节促销,不过台湾厂商却不放弃这个机会。

台湾传统拜祭只用姜、盐和空心菜

盂兰节台湾叫中元节,其实这个名字才是农历七月十四或十五日传统节日名称。台湾人的中元节,就似香港的圣诞节一样热闹,政府、庙宇以至家家户户都会拜祭“好兄弟”(台湾无主孤魂的俗称)。

传统上,台湾人普渡“好兄弟”只要用姜(象征山珍)、盐(象征海味)以及白水煮空心菜(象征无心留客),不过这三味都下寻常平价之物,商人近年就大推广告,企图改变风俗,引诱台湾人多消费。

中元节食品销情 占全年15%

今年中元节前,台湾超级市场及特卖场里,不乏看见有人一箱一箱地买泡面、饮品和罐头。原来这是商家促销的伎俩,厂商在节日前纷纷折扣促销,又大卖广告,再加上台湾传媒“煽风点火”,在报道销情时用上“中元节拜拜需求不可少的饮料、泡面、米、油、罐头与休闲食品”等句字,营造了“中元节要买泡面”的消费气氛。台湾人在这种气氛之下就大量入货买泡面。有食品业界预期,中元节销情可占全年的15%,三大量贩店可以创造150亿元新台币(约37亿港元)的商机。

在“每逢佳节倍消费”的社会中,如何保持理性消费、不过度消费呢?台湾网络有一篇文章,提到商家节日促销的7大招数。

第一招:坐地起价

这种做法特别是针对情侣,在情人节、圣诞节最为流行。本地乐队Tonick歌曲《Bloody Valentine》描述了这种情况:“一个包 一碗汤 一块扒 一样嘅𩠌贵十倍度”情人节和圣诞节西餐厅不单止贵,更要提早预订。因此“识饮识食”的男女朋友,这些日子应该拣中餐。

第二招:买一送一

这是超市等零售商最常用的手法,不过当中有很多陷阱,例如先加价后折扣,或是货物就快到期,商家清存货。若自己消耗速度不快,买了两件就快到期的食品最终可能未吃完就过期。

第三招:消费抽奖

大型商场常见招数,买满多少钱就有一次抽奖机会,诱使原本消费预算不高的人提高消费额。有些地方更会大卖“幸福感”,例如“圣诞许愿抽奖”,抽奖之余可以在许愿树上挂上心愿。其实许愿树、许愿卡都是商家促进消费的伎俩,当你为了这个虚无的愿望而提高消费时,就先满足了商家赚钱的愿望。

第四招:先减后加

主要是在超级市场出现,例如375毫升的纸包饮品,在节日前一段时间大特价,与250毫升装一样,6包装售16.9元,当人们开始留意到折扣大手入货时,再静悄悄提高价格。这种情形下,价格不太敏感的消费者,会继续买入375毫升装的纸包饮品。

第五招:买A送B

买油送果汁、买洗衣液送糖果,这是超市近年常见的手法,目的在于制造“好抵”的印象之余。然而,A的价格可能相应调升,而B亦往往不是消费者原本想要物品,如果消费者冲动消费,最后就会买走不少不必要的东西,也花了不必要的钱。

第六招:照价再减

大多数消费者不是每日监察各种货品价格,有些商店减价促销时,故意写出原价及特价,让消费者即场比较两个数字。事实上原价未必是原价,可能是先加后减,特价才是店舖真正想出售的价格。

第七招:均一价格

特卖场常见招数,“全场手袋99元”令人觉得很便宜,但其实售价低于常识,很可能是次货或滞销货清仓。遇到这些情况,购买之前记得验清楚货品质素,以免买了劣质货。

节日不是不消费,而是要精明消费,认清自己“想要”和“需要”的货品,不要因为促销而一时冲动过度消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