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管局力谷智慧银行 最“关你事”3招全解码
今日是香港金融科技界﹙Fintech﹚重要一日!皆因金管局正式公布推出7招,力谷香港智慧银行(Smart Banking)的发展。
除了引入虚拟银行,另外6招还包括推出快速支付系统(Faster Payment System)、金融科技监管沙盒升级版2.0、“银行易”、促进开放API、加强跨境金融科技合作,乃至提升金融科技研究和人才培训。
其中3招可谓最“关你事”,如果成功实现的话,随时改变很多港人的生活习惯......
第一招:引入“虚拟银行” 做到3个“A”
何谓“虚拟银行”?据金管局2000年5月发布的《虚拟银行的认可》指南,将透过互联网提供银行服务的公司定义为“虚拟银行”,但不包括持牌银行。金管局总裁陈德霖今日表示,将在短期内向银行和金融科技业界收集意见,检视是否需要修订指引,日后欢迎将虚拟银行引入香港。
“虚拟银行”概念不为港人熟悉,但外国早已存在。早在1995年,美国诞生首间虚拟银行──美国第一安全网络银行。20多年后,科技发展已经令电子支付与银行角色之间有重叠。就像支付宝的“余额宝”,用家可在户口内存钱以赚取利息,过往只有银行才为存款提供利息,变相支付宝取代银行部分功能。
简单来说,虚拟银行可代替部分传统银行功能,当中包括银行业务项目、网上银行服务、信息发布和商务服务几个部分。两者不同在于,虚拟银行不设实体分行或自动柜员机,通过电脑终端为客户办理所需金融业务,做到所谓“三A银行”,即任何时间(Anytime)、任何地方(Anywhere)、任何方式(Anyhow)。正如微软创办人盖茨曾说︰“banking is necessary, banks are not.”
花旗集团香港及澳门区行长卢韦柏则指,引入虚拟银行不会威胁传统银行,因为部份产品仍需要“面对面”的体验,不能完全在网上进行,但引入虚拟银行有助推动整个行业发展。
第二招:推快速支付系统
对于外界指香港流动支付使用情况较内地落后,陈德霖今日反驳话不应无视香港早已拥有一个成熟的电子支付生态。以信用卡为例,2015年,香港市民平均拥有2.6张信用卡,内地居民则为0.3张,香港信用卡每天平均交易量为170万宗,交易额达到17亿元。
去年金管局发出13个储值支付工具(SVF)牌照,其中一个持牌人TNG Wallet创办人兼行政总裁江庆恩接受《香港01》访问时曾称,香港成熟的金融体系成发展电子支付绊脚石:“由于每个香港人手上都持有几张信用卡,好难说服到他们转用手机支付。”
话虽如此,金管局明年9月将落实快速支付系统,相信有助提高电子支付效率,到时利用一个手机号码或电邮地址,便可进行港元或人民币支付。这个平台会向所有银行和SVF营运商开放,能够在零售层面做到实时交易并打通各类营运商。金管局计划制定一个共通的二维码(QR code)标准,做到“一码多端”,商户只需一个二维码就能对接多个支付系统。
第三招:开放API 银行产品条款不再是秘密
最后,金管局正咨询银行业界,促进开放应用程式介面(Open API)的发展。银行透过开放API,让第三方服务供应商连接银行的科技资讯系统,在顾客同意的情况下,取得一些资料数据,并向这些顾客提供附加服务。
例如一些“格价”应用程式,可以透过银行开放API收集各家银行的产品条款,替用户比较收费、息率等。欧洲和英国已经立法要求银行开放API,而金管局相信,开放API能促进银行与金融科技公司的合作,为银行顾客提供创新和贴身的产品和服务,期望今年年底前完成业界咨询和订定开放API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