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库倡发展香港大宗商品市场 立足产业需求 打造经济新增长点

撰文: 陆子静
出版:更新:

香港明天更好基金委托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进行研究,深入分析香港发展大宗商品市场的的必要性与可行性,提出把香港打造为绿色金融和关键矿产全球交易中心,争夺制定绿色金属全球交易规范与标准的主导权。

争夺大宗商品交易规与标准主导权

研究课题名为“基于产业需求发展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的策略及建议”,历时9个月,透过在本港与深圳、广州等地作实地调研,以及国际国内城市发展大宗商品市场的经验作分析比较,提出20项政策建议。

研究指出,香港发展大宗商品市场,既有自身发展的实际需要,也符合国家战略,有利于促进区域合作。从国家战略来看,全球能源低碳转型加速,关键矿产资源等大宗商品成为各国必争资源,但却存在“东方交易、西方定价、美元计价、期货基准”的交易“惯例”,中国作为最大的大宗商品需求与供给方之一,却面临西方国家在能源价格与管道控制的双向挤压,香港发展大宗商品市场,有利于发挥“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作用和与国际交易规则体系衔接的优势,为维护国家利益及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供重要支持,亦为国家抢占科技竞争与未来发展制高点提供支撑。

从香港发展来看,发展大宗商品市场是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举措,有利于巩固和提升香港国际金融、航运、贸易三大中心地位,有利于助推人民币国际化、助力“一带一路”建设。研究特别强调,香港应该汲取过往发展大宗商品市场成效不彰的教训,既要发挥香港既有优势,更要关注发展大宗商品市场与实体经济的关系,避免重犯过于关注大宗商品交易金融属性导向的过失。

优先开拓国家战略匹配的原材料交易

研究指出,品类选择是香港发展大宗商品市场的关键,建议锚定三大品类:

首先,促进经济社会绿色转型是全球共识,清洁能源技术快速部署将令“绿色金属”(泛指用绿色技术生产的金属)需求增加,这些“绿色金融”应成为香港发展大宗商品市场的第一考虑。

其次,香港本地以及粤港澳大湾区内地城市正积极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大湾区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关键金属、大宗原材料与先进材料应成为第二考虑。

再次,中国在“一带一路”伙伴关系成员国的基础建设投资有望提振有色、钢铁、建 材、基础化工等材料的需求,内地和“一带一路”制造业发展需要的有色金属和材料应成为第三考虑。

此外,中国是推动全球金属消费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内地大宗商品进出口排名靠前的品类,亦应成为香港发展大宗商品市场的考虑范围。

打造大湾区“香港+1”供应链生态

研究划分了四大重点领域,一是建议绿色金属和关键矿产全球交易中心,包括设立战略投资基金积极参与绿色金属和关键矿产的全球投资;吸引全球矿产相关企业在香港设立办事处;借力区块链技术建立数字仓单平台并推动平台与商业银行系统对接,等等。

二是打造大湾区“香港+1”大宗商品供应链生态,包括完善物流生态,推动仓储交易空间扩容增量;按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原则整合及介入产业链,打造全产业链服务商;发挥香港ESG优势,协助内地大宗商品企业更能满足ESG合规“走出去”;开辟矿业人才专才引进通道,促使香港集聚更多的矿业人才,等等。

三是强化与浙江、上海等正在建设大宗商品市场的内地城市的联系,包括推动浙江与香港在有色金属等大宗商品市场协同发展;发挥香港在国际航运基础设施、航运互联网、航运服务等优势,打造香港-浙江大宗商品航运通道;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的前提下,支持香港持份者参与浙江现货交易平台产品交易,争取相关资金进出便利政策,等等。

四是争取国家给予支持,包括支持以香港为主导制定绿色金属的大宗商品交易规范与标准; 支持复制“深港通”“沪港通”模式,打造“商品通”;支持香港银行机构特别是中资大型银行建立国际一流金库,为香港黄金交易、上海黄金交易所国际板提供配套仓储交割服务,等等。

明天更好基金行政总裁邓淑德(左一)、综合开发研究院港澳及区域研究所副所长文雅靖(右一),联同明天更好基金理事(左二至左四)陈婉珊、庞超贻、梁嘉彰一起介绍《基于产业需求发展香港大宗商品市场的策略及建议》研究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