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要求供应商减价 官媒态度疑分歧? 斥“极限压价”惹反感
撰文: 郑文玥
出版:更新:
内地官媒、中共中央委员会直属官媒《经济日报》发文,疑似回应比亚迪(1211)要求供应商减价事件。其明言,最近一封落款内地某车企负责人的邮件引发关注,邮件要求供应商自明年开始将所供产品降价10%,收到邮件的供应商则表示“强烈不满”。
其评述称,此次车企以10%幅度“极限压价”,突破大多数供应商的价格底线,唤醒对“内卷式”恶性竞争的反感,无法提升车企竞争力。不过日前另一间官媒《人民网》撰文反力挺,认为“议价”理所当然。
“极限压价”引发恶性竞争 难提升竞争力
文中指出,去年以来,汽车行业竞争空前激烈,经过多轮降价后,不仅大部分车企增收不盈利,供应商的利润也是“薄如刀片”。另有车企对供应商货款,久久拖欠不结,惹行业担忧。
其续强调,车企期待提升乘用车竞争力无可厚非,但竞争力的提升应当主要来自于产品技术创新、质量提升、品牌建设和服务增强,而非没有底线的价格战。在价格战愈演愈烈的当下,靠“极限压价”供应商获得竞争力的边际效益早已递减。
报道引述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观点,强化行业自律,防止“内卷式”恶性竞争,称价格战是把双刃剑。如果车企竞争过度,没有节制地靠压价内卷供应商,而供应商为降本,不惜偷工减料,产品质量难以保证,最终伤害的不仅是供应商,也包括车企,还有整零关系。
《人民网》曾力挺 “议价”理所当然
不过,此前另一间重磅官媒《人民网》撰文反力挺,认为比亚迪议价理所当然、无可厚非,符合行业规则和市场规律。其认为,行业竞争激烈,车企相对于供应商处于于“买方”地位,因此公司提出降价的要求,是合理的需求,而不是非分要求。
文章中续指,从经济规律看来,只有促进竞争,市场才能发挥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包括比亚迪在内的无数中国企业,沿著一条符合经济规律和市场规则的道路一路走来,发展到今天,他们议价能力的背后,正是这种蓬勃发展赋予的强劲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