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股大时代|高盛十大理由吁买中国资产 “此时不买更待何时?”

撰文: 许世豪
出版:更新:

据内地传媒报道,高盛发表一篇题为《此时不买更待何时?看涨中国股市的十大理由》的报告,直言直言“此时不买,更待何时?(If not now, when?)”列出10个买入中国资产的理由。

十大理由吁买中国资产

报告指,原因一是政府已亮出底牌。中国政府公布了覆盖货币宽松、财政刺激、房地产市场支持和股市激励政策在内的超过10项关键措施,其量级、广度和全面性都极具里程碑意义,可与2008年的“四万亿刺激计划”、2012年迪拉维杜华吉出任欧洲央行行长以及2015年的“A股救市计划”相提并论。

原因二,就市场对政策的反应而言,最新宽松政策超出了投资者预期,从而改变了市场对政策的预期。

原因三,不要在股市和央行背道而驰。9月24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证券基金保险公司互换便利首付规模5000亿元,股票回购增持专项再贷款首付额度3000亿元。对此,高盛指出,“这些措施允许市场参与者利用央行的资产负债表,并重新部署所得资金(在某些情况下加杠杆)以有吸引力的资金成本投资股票,从而有助于恢复市场流动性,提振股票需求(例如回购)。”

原因四,政策大转弯带来的涨幅很少低于30%。高盛在报告中写道,MSCI中国指数和沪深300指数分别较9月份的低点上涨了36%和27%,这是沪深300指数自1993年和2005年分别推出以来涨幅最大、最集中的一次。历史表明,本轮上涨可能还有更多的空间。

(资料图片)

A股对全球主要股市估值仍有显著折价

原因五,由日本股市可得知,即使在长期熊市中也可能会出现强劲的反弹。高盛指出,在1989年到2003年的十四年间,日本股市累计暴跌了73%,其间经历了两轮明显的熊市反弹,分别是在1992年至1996年、1998年至2000年,这两次反弹都是由政治或政策预期的重新定价所引发的。

原因六,中国相对于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仍有显著折价,“中国相对于全球主要股市的估值仍有显著折价,比发达市场和新兴市场(不包括中国)的基准股指低40%和15%。”

原因七,FOMO(“Fear of Missing Out”,错失恐惧症)情绪仍具上升空间。高盛表示,尽管对冲基金和全球共同基金对中国股票的持仓仍低于近年峰值。但中国国内散户参与度提高,新账户开设数和ETF流入额增加。与此同时,南向资金也在持续流入,新兴市场购买兴趣上升。

(资料图片)

原因八,企业盈利前景已略有改善。在报告中,高盛将2024年和2025年MSCI中国的每股收益(EPS)增长预测分别提高了4个百分点和2个百分点,均达到12%。

原因九,美联储为中国的刺激政策提供了更多空间,及原因十,中国股市在全球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仍将占有一席之地。“本轮中国牛市可能会加速中国机构和散户投资者期待已久的资产重新配置,从房地产流向股票。”

高盛于10月5日已上调中国股市至“超配”,并预计中国股市还有15%至20%的上涨空间。

行业配置方面,高盛将保险和其他金融公司(如经理人、交易所、投资公司)调整为超配,将金属和采矿升级为平配,将电信服务下调至低配。此外,高盛维持对几大行业的超配立场,涉及互联网和娱乐、科技硬件和半导体、消费品零售和服务以及日用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