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联储传9月公布“缩表” 一文睇晒对香港3大可能冲击  

撰文: 何敬熹
出版:更新:

美国联储局6月议息会后提到,计划于今年内启动缩减4.5万亿美元资产负债规模﹙“缩表”﹚的安排。近日,有消息指出该局打算在今年9月宣布“缩表”行动,虽然未经官方证实,但“缩表”已是迟或早的问题。
自2008年金融海啸以来,联储局持续收购资产,令这所全球最具影响力央行的资产负债表膨胀至 4.5万亿美元﹙约35万亿港元﹚,规模比港股总市值28.5万亿还要多,一旦缩表收水,对市场有何启示?

美国联储局主席耶伦强调利率才是主要货币政策,QE只是非常规措施。(路透社)

Q:美联储资产负债表为何这么庞大?

A:2008年金融海啸后,美联储压低长期利率,降低借贷成本,亦利用非常规货币政策救市,合共采取3轮量化宽松(QE)措施,在市场上买入美国公债、房贷抵押证券 (MBS)及机构债券等。这些措施为市场释出了大量的美元流动性、稳定了金融市场的秩序和重振投资者对经济的信心。

现在看来,一连串的“救市”措施已取得成效,美国经济也重拾升轨。但代价是令美联储的资产负债表从金融海啸前的9,000亿美元,暴增到现时的近4.5万亿美元,等同于美国GDP的25%。当中包括美国国债、MBS、其他资产,分别占联储局资产负债表的55.1%、39.5%及5.4%。

曾经为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于2008年金融海啸中破产,震惊全球市场。多人不满政府政策只保障银行业人士。 (路透社)

Q:为甚么要缩减资产负债表?

A:美国推行量化宽松措施是因为金融海啸后情况严峻,不得不采取“非常规货币政策”,但现在美国经济升势已成,失业率回落,通货膨胀接近目标,于是美联储希望可以缩表(市场料主要的方法是逐渐退出“再投资”,当手持的债券到期时,不再将资金重投债市),将资产负债表减少至正常水平,待再有需要时才出动这“非常规货币政策”。联储局在公布缩表计划时也重申,利率才是未来主要调整货币政策的手段,即是除非利率减无可减,否则不会再展开量化宽松。

而且,不同机构和经济学家,例如国际清算银行都警告,在经济复苏时也不消除刺激措施,将会令市场长期利息低迷,扭曲市场风险偏好,令债务不断积累、金融风险行为加剧,破坏全球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于是美联储希望缩表,令经济“正常化”。

美股今年屡创新高,除了是憧憬特朗普改革外,“热钱”充斥也是一大原因。(路透社)

Q:市场为什么怕缩表?

A:2008年金融海啸后,除了美联储外,欧洲央行、日本央行、中国人民银行也同时扩张资产负债表,令全球经济出现了最猛烈的一次流动性扩张,“热钱”推高不同的资产价格,是现时多国股市创新高的一大主因。一旦美联储跟其他央行开始缩表,将会抽走市场上的“热钱”,出现流动性紧缩,很有可能令资产价格下跌。

有专家指出,日本曾于2001年开始实施量宽,5年间共向银行买入37万亿日圆国债。其后日本于2006年3月开始快速缩表,3个月内缩表共38万亿日圆。缩表为日本股市和经济带来大动荡,日股于其后3个月内跌了13%。

美国缩表会令全球“热钱”减少,香港资金池将有所缩减。(视觉中国)

Q:缩表对香港有何影响?

A:理论上,缩表对香港经济来说会带来3大冲击。第一,香港作为开放型经济体系,十分受国际资金流动影响,自2008年美国实行量宽以来,香港便流入了约1,300亿美元的“热钱”,一旦国际资金开始紧缩,加上港美息差持续扩阔,资金很大机会也会在香港快速流出。第二,缩表将提升美国息率,这将加大了香港加息压力,长远而言令香港借贷成本和按揭成本上升。第三,缩表也会令美元进一步走强,因为港元和美元挂勾,所以美元和港元资产,对国际市场来说都会显得贵了,港元资产有机会出现价格调整。

话虽如此,最终关键还看美联储局公布的缩表路线图是如何走。市场目前普遍预期,当局的缩表步伐并不快速,要把资产负债表规模由4.5万亿美元缩减至2.5万至3万亿美元水平的话,整个过程需要3至4年,即2021年至2022年左右才会完成。中银香港首席经济学家鄂志寰博士就预计,缩表会增加中长期资金流向的不确定性,但认为缩表工作将有序和缓慢进行,料不会对香港的金融市场和资金情况有重大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