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夫妻受病痛折磨不愿独留人世 约定同时安乐死牵手完结人生

撰文: 石欣桐
出版:更新:

古语有云:“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愿同年同月同日死”,加拿大有对夫妻当年因家人安排的一场相亲认识了对方,而且对对方一见钟情,相识了6日便闪婚,二人相爱了足足73年。到双方年纪老迈时,大家都被病痛折磨,他们也深知自己离死亡越来越近,但若另一方去世,自己也不愿独留在世上,所以他们彼此决定了安乐死,两人更在临终前举办了最后一次聚会,相约亲朋好友聚首一堂,吃顿最后的晚餐。

加拿大夫妻相识6天闪婚相爱73年

在上世纪,盲婚哑嫁、家人安排相亲是极之普遍的事,当时为海军中尉的 George Brickenden 与正在空军部队服役的 Shirley Brickenden,家人为他们两人安排了一场相亲。两人本来对相亲这回事表示十分抗拒,但当 Shirley 看到 George 的照片时就一见倾心,被他的英俊外表深深吸引住,所以决定尝试与对方见个面。

加拿大有对夫妻当年因家人安排的一场相亲认识了对方,而且对对方一见钟情,相识了6日便闪婚。(CBC)

相亲当日两人初次正式会面,向来不喜欢相亲的 George 也因难以拒绝家人的请求被逼出席,怎料在看到 Shirley 时也同样地被她的气质与美貌所吸引, Shirley 太美了!我感觉就像在童话里一样”。很多人都认为一见钟情感觉是电影、电视中才会出现的梦幻情节,George 与 Shirley 在跟对方相遇前也并不相信这回事,但经过这一天,他们也不得不相信了!

这天之后,George 随即向 Shirley 展开追求,相识6日后,George 更准备了鲜花和戒指打算向她求婚,Shirley 也答应了!有很多人都不赞同他们闪婚的决定,认为他们只是一时冲动,对彼此还未有充分的了解,所以并不看好这段婚姻,而这对恋人就用行动证明了这段真挚的爱情!

两人婚后生活相当甜蜜,育有了4个孩子,相爱了足足73年。每逢结婚周年纪念日,George 都必定会为 Shirley 送上鲜花或礼物,每年 George 的生日,Shirley 也会奉上亲手制作的蛋糕,每年也如是,风雨不改,两人的恩爱甜蜜实在是羡煞旁人!

加拿大夫妻相识6天闪婚相爱73年。(CBC)

受病痛折磨不愿独留人世 约定同时安乐死牵手完结人生

可惜,怎样恩爱的恋人也避不免要经历生离死别的时候,随著年龄的增长,Shirley 开始被病痛所折磨,她的类风湿关节炎日渐严重,双手肿胀得连穿衣服、用刀叉进食都没办法自己处理,即使如此,George 依然对太太不离不弃,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她。

到2016年,Shirley 突然心脏病发被送入医院,经医生几次抢救后才有幸保命,在妻子被抢救时,George 一直在手术室门外守候,一边抹著眼泪一边祈祷:“我求求你不要走,不要留下我一个人,我真想代替你承受所有痛苦”。或许是 George 的祷告感动了上天,Shirley 最后也幸好可以大步槛过。

太太被类风湿关节炎所折磨,George依然对太太不离不弃,在日常生活中无微不至地照顾她。(CBC)

Shirley 醒来后跟 George 指出在梦中见到有人拉著她的身体一直向湖底沉下去,但当想到了 George,忆起置未跟他散步、看夕阳,就跟那个人说“我不会丢下 George 一个人走的”,凭著这份意志令 Shirley 终于醒过来,经过休息及治疗后,Shirley 的身体开始好转起来。

但不幸地,当 Shirley 病情好转起来时,又轮到 George 的身体出现问题,George 的心脏变得越来越不稳定,更患上了病毒性流感,两人的病情开始恶化,意识到死亡离他们越来越近。面对反反复复的病情,他们不知如何是好,他们并不是害怕死亡,而是无法想像没有对方的世界会是怎样,当另一半离开人世,唯留在人间的一人也不会想独活了!有一天,George 就问 Shirley “如果可以,你愿意和我一起离开吗?”Shirley 听到这句话并没有感到意外,因为她也有同样的想法。

George:“如果可以,你愿意和我一起离开吗?”(CBC)

于2016年,加拿大通过了《医生协助死亡合法化》,意思是让身患绝症或因病导致身陷没法减轻的痛苦的加拿大公民合法地安乐死,经过医生的评估后,证实两人符合安乐死的标准,子女们也忍痛接受父母的决定。

为了在生命尽头的一刻画上完美句号,两人在家中安排了一场最后的晚餐,他们邀请了所有家人好友聚首一堂一起共进晚餐,两人穿上了西装与晚礼服,脸上带著幸福的笑容迎接生命的最后一刻。吃过晚餐后,两人手牵著手一起走进房间,深情地看著孩子们,留下了最后一句话:“我们爱你们”,房间播著两人第一次在餐厅见面时播放的歌曲,紧握著对方的手,深情对望著走完人生最后的路。

为了在生命尽头的一刻画上完美句号,两人在家中安排了一场最后的晚餐,他们邀请了所有家人好友聚首一堂一起共进晚餐。(James Brickenden@F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