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觉民】革命烈士临死为妻留下“最美情书”:只怨二人生不逢时
说起林觉民,除了想起他是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英勇就义,还想起他留下给妻子陈意映的《与妻诀别书》。看出他对妻子的一往情深,又同时读出了他陷于两难的无奈。在大义和妻子之间,他选择了大义,却不代表他无情,《与妻诀别书》的字里行间,除了情深款款,还有对陈意映无尽的愧疚。那个年代的男人,总是予人一种“只顾家国情怀,不念儿女私情”的感觉,妻子予他们而言,仿佛只是可有可无的物件,林觉民却是例外。
大概四五年前的某日,我曾经说过:“与其我先死,不如让你先死。”(四五年前某夕,吾尝语曰:“与其使我先死也,无宁汝先吾而死。”)
虽奉“父母之命”,却也是相逢恨晚
林觉民与陈意映对彼此爱意深厚,让人以为是自由恋爱,他们却是奉“父母之命”结婚。幸运的是,他们志趣相投,有相逢恨晚之感,婚后一直都深爱著彼此。对于两人的爱情故事,历史没有花太多笔墨记载,林觉民在18岁娶了陈意映,25岁去世,而陈意映也在丈夫死后两年郁郁寡欢而去,他们的幸福时光很短,却深刻。林觉民在《与妻诀别书》忆起与妻子的一段对话,他曾经说过希望妻子能先走一步,因为怕瘦弱的她不能承受丧父之痛,失去枕边人的痛苦就让他来承受,可见他护妻心切,不忍看到陈意映伤心难过。
我死后,灵魂就能依依不舍地伴在你旁,让你不必为失去我而悲伤。(则吾之死,吾灵尚依依傍汝也,汝不必以无侣悲!)
只是林觉民看著大清政权下民不聊生,他自觉有种责任。他确是爱陈意映,才能感受到失去爱人的痛苦,所以他“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而他深信只有推翻暴政,才有希望。最终他为此赔上性命,愧疚不能兑现当初对妻子许下的承诺。一向不信鬼神之说的他,在将死之时,却希望世界上真的有鬼神和心电感应存在,这样他在死后就可以化作灵魂,继续守护著妻子,甚至如从前般,渡过一个个无所不谈的夜晚。读到此处,大概可以想像陈意映已经泪流不止,如果她的哭声能传到九泉之下,林觉民一定也正在以哭声和应。
林觉民与陈意映的故事被改编成不同的影视作品,点击看:
我有幸能与你在一起,却又不幸生于今天的中国。(吾幸而得汝,又何不幸而生今日之中国?)
爱一个人,你能爱他的“全部”?
大时代的爱情故事,不一定能得到体谅。但抱失去爱人之痛,陈意映亦没有怨他,只能怨二人生不逢时。林觉民为了不让妻子担心,一直偷偷瞒著她参与革命行动,其实她早已察觉。她没有想过阻挠丈夫,反而哭著跟丈夫说“望今后有远行,必以见告,我愿随君行。”她宁愿跟林觉民做对“亡命鸳鸯”,一起参与革命,也不愿独活,只是林觉民不愿牵连家中子女,所以不愿意告知她有关革命的行动。或许也是因为这份气节,才让林觉民如此深爱她,而陈意映也对他报以同等的深情。
她收到丈夫写在手帕上的这份情书时,对方已经牺牲,陈意映想过就此随他而去,只是肚子有他的遗腹子,加上老爷劝止,才打消念头。
最终,林觉民死后两年,陈意映亦郁郁而终,或应说,与林觉民在另一个世界相聚。他们的爱情,为清末民初的乱世添一抹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