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处课】不在身边便怀疑对方 分离焦虑症患者最需要一个抱抱

撰文: 梁苡珊
出版:更新:

“一日不见,如隔三秋”人们常这样形容恋爱中的人,时刻想跟爱的人在一起,合情合理,但当你的爱人不在身边时,你会感到不安,又或是极度恐惧或焦虑的话,可能你是患有分离焦虑症。

分离焦虑症(Separation Anxiety)通常指婴儿与亲人分离而引起的焦虑、不愉快、不安的情绪。但后来的心理研究已经证实,成年人在与他们重视的人分离时,也有机会经历分离焦虑。

分离焦虑是种正常的情感反应,它源于依恋。正因为人依恋、渴求某人,当人离开,才会害怕。也因此,人才能和爱人形成情感纽带(Human Bonding)也就是人与人之间一种亲近的人际关系。

越怕失去,会越令人焦虑。(iStock)

对分离焦虑症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至发展心理学家Mary Dinsmore Salter Ainsworth 于1973年的strange situation (陌生情境实验)。

实验中,婴儿和母亲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玩耍,然后请一位陌生人进入,分别观察当母亲离开时、陌生人离开时、及陌生人和母亲同时离开再回来的情境下婴儿的表现,从而区分不同依恋类型。

当中,有三分之一的婴儿属于安全型依恋(securely attached)。当母亲在身边时,这类的儿童显得相当自在,当母亲离开时,虽然显得有点心烦,但是仍继续玩耍,但母亲回来时便立即亲近又寻求安慰。安全型婴儿一般比较快乐和自信。

【相处课】关系裂缝把一切美好掩没 3个相处日常防破坏能量累积

【爱有病】想捉紧却把爱情扼死了? 消费互信怪招:故意删除讯息

婴儿期的表现,也预示了成长后的一些特质。(iStock)

有约两成的婴儿属于回避型依恋(insecurely attached:avoidant),当母亲离开时,他们看来并不难过,但母亲回来时,他们的态度也相当冷淡。

最后的是矛盾型依恋(insecurely attached:ambivalent),当母亲在身边时,他们紧紧依偎在母亲旁,寸步不离。当母亲离开时,他们会哭闹不已。当母亲再回来时,他们会一边亲近,寻求安慰,另一方面又会对母亲“拳打脚踢”。

不敢去爱不一定因爱情重伤 童年太受“竉爱”也令人害怕亲密关系

遭暴力对待仍坚守“爱情”? 离开诱发更大危机不是过虑

是否有点熟识?分离焦虑不单只存在孩童时,长大成人后,这些特点仍会反映在人际关系上,特别是亲密关系。 以上三种中,以矛盾型依恋的孩童最易于长大后产生成人的分离焦虑。他们可能会以用嚎啕大哭、吵闹等阻止对方离开;失败的话会情绪低落,又会尝试与对方疏离,好让自己别太伤心;要是对方仍不回来的话,他们会尝试接受分离,正常生活,但想到对方时仍会伤心。

焦虑时,投入工作,若是对方焦虑,紧紧拥抱他/她吧!(vcg.com)

如果你和另一半是“分开就嘈,见面就冇事”类型,也许你或他就是成人的分离焦虑的患者。能意识到这点的话,或许能避免很多无谓的责怪,甚至能免于分手。

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最简单方法是令自己忙得没空焦虑,当另一半离开时,马上用另一些事情填满自己的脑袋,工作好、与朋友相聚好,令自己没空想念对方。同时又需要明白自己的情绪,明白这不是对方做了什么而令你有这样的反应,而是自身形成的情绪,尝试接受这种孤独感,人总不可能长时间有人陪伴的。

千万不要因此质疑对方对你的爱,有时越质疑,对方越有机会离你而去。不过,要是你认为这种分离焦虑影响到你日常生活的话,你仍可以选择寻求心理医生的帮助。

至于如果是伴侣患上分离焦虑的话,简单一个拥抱就可以,这就是最直接的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