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fi】世上最伟大的预言家,便是科幻作品
不少动画迷及港人期待已久的《攻壳机动队》终于上映,虽然原作中引人深思的元素被批评轻轻带过,但其情节仍是带出了一些值得讨论或思考的题目,例如在整个人类的肉体也可完全被机械取代的未来,所谓的“我”究竟是什么?其实启发思考或挑战传统概念也是科幻故事的常见元素。所谓的“科幻”,便是以科学为基础,幻想未来世界的创作。这些作品又可简单分为两类,一是对科学及科技本体的探索,比较倾向硬科学(hard science),二是探讨科技对社会的影响,普遍为软科学(soft science)。
硬科学科幻作品
许多过去的科幻作品就如预言,当中的科技到今天已经实现。这其实很奥妙,天马行空的幻想,包括登陆月球、绕著地球同步运行的卫星,竟然可以成真:
一、人类登月
早于十七世纪,科学家Johannes Kepler已经发表了小说《梦》(Somnium),内容关于人类漫游月亮,被雨果奖得主、科幻小说大师Isaac Asimov认为是史上最早的科幻小说。1865年,法国小说家Jules Verne撰写From the Earth to the Moon;1902年,上映了受该小说启发而拍成的法国默片《A Trip to the Moon》;1969年,人类首次登月。
二、地球同步卫星
1869年,美国短篇小说The Brick Moon首次提及人造卫星之概念。1945年《2001太空漫游》作者Arthur C. Clarke于科技刊物Wireless World预言与地球同步(Geosynchronous Earth Orbit, GEO)之通讯卫星的出现。1957年,俄罗斯发射了首枚人造卫星。冷战时期科技竞赛,NASA急起直追,于1963年发射了首枚GEO人造卫星。直至今日,天上约有250枚GEO人造卫星,作教育、通讯、广播、军事、航海、航空、天气等用途。
除了登月及卫星以外,还有电视、电脑、互联网、纳米科技、人工智能、机械人、基因改造、复制人等许多在科幻小说中的概念已经投入我们的生活,而《回到未来》中自动绑鞋带的波鞋、《龙珠》或《职业特工队》中可导航的Google Glass亦已有售。当然,科幻作品中,亦有许多不合当今科学理论的例子,如时空旅行、透过黑洞穿梭星际等,然而,作为科学探索,这些亦是有趣话题。
今天的科幻作品务求科学正确,许多电影均有科学顾问,最著名的例子,是《2001太空漫游》。该电影极度写实,特别对是太空人在无重状态下的动作,有仔细准确的描述。
最近于飞机上看过《太空潜航者》,印象最深的是女主角Jennifer Lawrence在游泳时,人造重力系统失灵,她与泳池中的水一起漂浮到空中,然而,水的表面张力把她困于一个巨大的水球中,难以脱身,这一幕正正反映水在无重状态下的真实状况。《太空潜航者》亦有准确描述太空通讯,男主角Chris Pratt发现太空船有问题时,把情况通知地球,需时十九年,而地球把答案回转,需要另外五十五年。就算通讯快如光速,从地球把讯息传到太阳亦要八分钟,更何况是一辆远离地球的太空船?
软科学科幻作品
科幻作品除了预言科技外,亦有反映社会状况,包括人类对基因改造动植物、核能、人口过剩的看法,同时亦探讨罪恶起源、性别与职业的关系、种族歧视等,在Ben Bova的Jupiter中,作者提出人类对使用纳米机器的恐惧,电影《明日之后》探讨气候变化所带来的灾难。Robert Sawyer的Illegal Alien中,外星人误杀了地球人,地球人是否应以地球法律来处理,我们的法律有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之分?这些假设,均直接挑战我们的思维。
科幻小说不乏女性作者,M. K. Wren于A Gift Upon the Shore 中,描述核战后两名女性的生存目标:收集及保存书籍,作为礼物送给下一代。然而,沿岸远处住著一群只认同圣经内容、不认同其他书籍的原教旨主义者。同时,其中一名女性被说服她有义务为人类繁殖,到底繁殖是否女性的天职?另外,雨果奖及星云奖得主Ursula K. Le Guin于《黑暗的左手》中探讨双性同体,故事中的角色在每月的发性期会随机变成男性或女性,每人均有机会怀孕。从两书可见女性作者对此类议题十分敏锐,亦对父权社会具批判性。
末日科幻小说对是非、道德的审判尤其强烈,我们心目中的必然,在另一个星球的眼中,又是否绝对正确?到底绝对正确是否存在?科幻故事创造了讨论这些议题的空间,让我们从地球以外去反思我们的世界观。
(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