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稿】港剧的同志呈现:从《家变》和《追族》说起
《家变》和《追族》之后的八九十年代以至千禧后的近40年,两大电视台未曾“善用”同志题材拍剧,固然可惜,多多少少却其实跟香港社会骨子里头的保守有关。多年来香港同志族群在社会和父权压力下如同散沙,跟同时代英美同志的积极争取应有权益和地位……这段时间香港两大电视台正视同志题材,未免缘木求鱼。
文:Vincent Ku
2016年4月17日晚上23:00,香港的 ViuTV 开台剧《玛嘉烈与大卫系列 绿豆》首播,其中一段戏文是林保怡饰演的计程车司机大卫接载了一对 gay couple,两人在车上从朋友搞的游船河派对,讲到在保守的中资银行工作环境下,暂时未能共赋同居,其中一人愈讲愈气,夺门离去,剩下的一个立刻追上去,不顾身处洪水桥丹桂村,这种依然由传统宗族祠堂乡公所的父权社会主宰了很多生活的地方,一把将生气的一方拥抱入怀。
之后的面书版面和翌日的《苹果日报》,都对这一幕大加赞赏,大意是香港电视剧集的同志角色,终于从面谱化的框架走出来,同志亦犹如其他数百万香港人一样,要面对工作和生活,甚至出柜与否的压力,秉笔直书之余,既无美化,亦无丑化,闲闲的生活化对白,套用《苹果日报》的说话,就是“喺同志角色方面嘅描写,ViuTV简直系大跃进。”
1977年《家变》:“同捞同煲”添上同志色彩
香港的电视剧集,从来不乏同志角色,1977年的长篇剧《家变》里,洛家长房的幼子洛华(任达华饰),与自小一起长大的好友施政(骆应钧)有影皆双──当然他们都是含着银匙出生的少爷仔,不必像《玛嘉烈与大卫系列 绿豆》要忧柴忧米忧生计──后来施政经历了一些家庭变故,认识了一个女孩子,颇有“拗直”的意思,洛华目睹后茶饭不思,伤心欲绝,往施公馆质问施政:“你唔记得我地应承过大家同捞同煲,唔去识女仔咩?”
在百多集的《家变》,除了洛华的长姐洛幸楠(陈嘉仪)曾经疑惑地以没头没脑式句子问过“华仔,其实你同阿政……”外,而洛华亦只是说“大家姐,我唔想讲!”──当时施政已交上女朋友,难怪洛华根本没有心情回答──形影不离甚至秤不离铊的关系,在整套《家变》从来没有人质疑过,包括洛华的严父洛辉(白文彪),溺爱纵容他的母亲袁兴云(邓碧云),都没有对他们的关系起过疑心。是装作不知?还是觉得“华仔”年纪还小(中学还未毕业),一切尚未定型?于是 old school的“同捞同煲”四个字,除了原有的难兄难弟意思,出自洛华口中的时候,居然史无前例地添上同志色彩。
事实上在《家变》里除了洛华和施政外,还有两个“有趣”的“边缘同志”角色,一个是不但跟洛华和施政都有“暧昧”,而且还跟施政母亲施李慕容(李香琴)亦有“景轰”的男歌星Eddie(何贵林)──剧情后来安排他在施李慕容的卧室自杀──另一个就是替洛华拍性感照片,并刊登在《清秀杂志》的阿Sam易少佳(钟济琛),当然镜头前的照片在今天尺度看来完全没有问题,但在当时,却成为了《家变》头20集的高潮之一,洛家嫡庶两房冲突的火药引。
同志间的情感(与情欲)在《家变》里只不过是支线,与近年的《上瘾》、《Looking》、《The L Word》并不相同,但陈韵文的剧本铺排用心,仔细而且完整,支线亦有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作用,虽然略嫌渲染混乱,但在1977年,不失为一个大胆尝试。
1977年《追族》:较电影《双镯》早了十多年写女同性恋
同年年底,陈韵文另一个剧本《追族》在丽的电视播出,第一集开场是雍家三少爷雍叔安(王伟)与妻子雍利乐眉(苗嘉丽)的做爱镜头,但看得出雍利乐眉在过程中并不享受,甚至心不在焉──剧情后来告诉观众,没多久与丈夫子女一同遇害的雍利乐眉,原来还有个叫菊音(马敏儿)的女歌星情人,怪不得夫妇行房时反应如此冷淡──《追族》的结构松散,是陈韵文剧本的滑铁卢,雍利乐眉和菊音的支线,远不及洛华和施政在《家变》里有起承转合作用,但从现在角度看,不但不失为当年晚上9点档期剧集的卖点,而且也较1991年电影《双镯》写女同性恋,早了十多年。
1980s—2010s
《家变》和《追族》之后的八九十年代,以至千禧后的近40年,两大电视台未曾“善用”同志题材拍剧固然可惜,多多少少却其实跟香港社会骨子里头的保守有关。多年来香港同志族群在社会和父权压力下如同散沙,跟同时代英美同志的积极争取应有权益和地位,甚至有些面书还提到今年秋天才上画,妻夫木聡主演,改编吉田修一小说的《怒り》──日本传统武士道里的众道(男色)文化元素,正是一种心照不宣的承传──这段时间香港两大电视台正视同志题材,未免缘木求鱼。
1981年英国 Granada TV 改编了 Evelyn Waugh 原著的《Brideshead Revisited》(故园风雨后)为11集电视剧,把侍候在牛津万世师表座下的两位金童,拍得如诗如画,至今仍为经典;同一年美国长篇剧《Dynasty》(锦绣豪门)里有石油大亨家族的同志三少爷 Steven Carrington 有性取向疑惑,成为剧集后来多条支线因由。
同一年,无线电视较为经典的剧集有《流氓皇帝》、《无双谱》、《杨门女将》、《女黑侠木兰花》,都是以中国民间流传的故事和魏力(倪匡)在六十年代原著的连载小说系列改编,与西方电视剧选择的题材,犹如平行空间。
当英美的同志平权运动如火如荼之际,当地的电视剧集开始注入不同类型的同志角色。九十年代初在NBC播出的律政剧《L.A. Law》第五季,暱称“C.J.”的女律师 Cara Jean Lamb(Amanda Donohoe)与另一位工作伙伴Abby Perkins(Michele Greene)在一次外出晚餐后深深一吻,在当时颇为哗然,监制Patricia Green当时便气定神闲地讲过:“为什么要大惊小怪?在美国,有起码2,500万同志,他们各自都有亲人、朋友、挚爱,都可能是我们身边任何一个人──为甚么会因为这样一个吻便觉得被冒犯了?──假使广告商投诉因此有生意和业务的流失,那我只能说,跟这个镜头没有丝毫关系。”
差不多年代的无线剧集,有完全没有同志元素的《天涯歌女》、《侠客行》、《孖仔孖心肝》,亚视有韦家辉监制讲述文革的经典剧集《还看今朝》──大概也是今时今日不会再有电视台选拍的题材。
1999年《Queer as Folk》:讲曼彻斯特同志生活的5季剧集
其实英美剧集的同志题材也不是一朝一夕俯拾皆是,但明显与同志平权运动有密切的相辅相成。九十年代中是所谓后爱滋时代,也是西方同志自我警醒、惊觉社会意识重要性的关键时刻,电视剧的同志题材不再局限于一两条支线,整个转捩点应该数1999年 Red Production Company 为英国Channel 4摄制,讲曼彻斯特同志生活的《Queer as Folk》,剧集空前成功,得到 Cowlip Productions 买下版权,扩写为5季剧集,在2000至2005年在美国Showtime电视台播出。
值得注意的是不论英版美版的《Queer as Folk》,都不是在 mainstream TV channels 如BBC之类播出。当然,彼时外国电视台比香港多,拿著遥控器揿来揿去,要看的始终有机会看到。
相当时期的无线剧集,有灵感明显来自美剧CSI系列的《鉴证实录II》、《刑事侦缉档案IV》、江华与向海岚版本《杨贵妃》──大概没有人记得1976年无线也有过一套由邵氏男星思维饰演唐明皇,殷巧儿饰演杨玉环的《杨贵妃》──以至外购内地剧集,当年已经做到《康熙微服私访记III》。这时的无线剧集,已经是流水作业式生产,整个程式有一定制肘,论创意,早已不及七八十年代黄金时代。
是的,近来的网剧《上瘾》也好,HBO的同志喜剧《Looking》也好,播足六季讲述女同志的《The L Word》也好,某程度上正是享受前人努力耕耘种下的余荫,而教人振奋的《玛嘉烈与大卫 绿豆》里的士车厢同志闲话,且毋须高兴得太早,这个只不过是迟来的起跑线而已。
P.S. 其实早在《家变》和《追族》前,1976年还有一出由甘国亮与郑少秋主演的单元剧,叫《人间世外》──故事布局如何,不妨在网上找来了解。
(本文为投稿,稿件可电邮至iwanttovoice@hk01.com;文章纯属作者意见,不代表香港01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