牺牲76年烈士成功寻亲 复旦考古团队复原43名解放战争烈士容颜

撰文: 郑宁
出版:更新:

中国近代战争中,无数烈士牺牲,为他们确认身份、落叶归根寻找家人,成为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团队近几年来的重点科研项目。

《央视新闻》报道,今年1月,受到吕梁市退伍军人事务局邀请复旦大学科技考古研究院文少卿课题组对方山县南村革命烈士墓进行系统性发掘与分子考古鉴定。通过DNA鉴定、颅颜复原等手段,复原了40余名山西吕梁无名烈士的容颜。其中,成功为编号“M19”的烈士寻找到亲人,并确认其名字为崔海治。

崔海治的哥哥在临终前,特意嘱咐儿子崔玉岐“一定要把你三叔找到”。据报道,崔海治祖籍为山西忻州,1947年在解放战争汾孝战役中负重伤,医治无效牺牲。通过多方查询,崔玉岐终于找到三叔崔海治的埋葬地,在复旦考古团队的帮助下,经过DNA对比,确认编号“M19”为崔玉岐的三叔崔海治。

高鼻梁、薄嘴唇、细长的眼睛,透过颅颜复原技术,崔海治烈士的容貌被复原。“实在是太像了!”崔玉岐透过对比父亲的照片和三叔的容貌复原图,发现兄弟俩不仅五官轮廓相像,就连眉宇间的神情也相似。目前,除了崔海治烈士,其余烈士的亲人尚未找到。

这不是复旦文少卿团队第一次为烈士寻亲。2015年至2018年间,他们与田野考古学者一起,收集了8个遗址的572名烈士遗骸,涉及滇西保卫战、长沙会战、淮海战役等,并完成了国家英烈DNA数据库1期建设。

在吕梁,他们共发掘了49具烈士骸骨,还有铜纽扣、子弹、步枪弹、玉印章、搪瓷碗等90多件遗物。并通过遗骸提取、拍照记录、体质鉴定、病理分析、三维扫描等,并于实验室进行DNA实验、颅面复原、同位素研究等,为烈士遗骸进行编号M1-M49。由于有6位烈士存在下颚骨/头骨破损情况,他们对其中43名烈士的容貌进行了复原。

文少卿介绍,此次出土的烈士遗骸,平均寿命仅20.5岁,最小的不到14岁,很多都还是孩子。他们的遗骸上有大量与战争相关的创伤,5例存在截肢。

据团队成员介绍,许多牺牲烈士的骨头上有刀口、弹孔,有些子弹还留在体内,成为遗体的一部分;还有些经历过简易的截肢手术。

为了让无名烈士变成“有名”烈士,文少卿团队利用科技手段,为烈士们建立DNA资料库,用三维扫描技术复原烈士容貌,并透过同位素分析还原了这些烈士的个体生活史。同时,建立了南村烈士DNA资料库,对疑似亲属进行DNA鉴定,建立亲属资料库。

文少卿表示,作为科研工作者,通过科技手段帮烈士寻亲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是他们的牺牲换来了我们如今的新生活,他们不能也不该被遗忘,希望他们的亲人可以找到他们,墓碑上能刻上他们的名字和照片。”

文少卿团队希望寻亲的烈士亲属能够主动联系他们或退伍军人事务部,透过DNA采集进行对比,帮助更多烈士“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