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论道:揭开21世纪中国道士修行的神秘面纱
穿墙术、制蜂术、掌心雷法、符箓之术……道家术法千奇百怪、奇趣无穷,宗派山门亦百花齐放、不胜枚举,其中茅山派道士修行的术法尤其闻名遐迩、广为人知。盖其原因则多要归功于20世纪香港影视电影黄金时期,所掀起的“僵尸热”和“林正英热”。而在内地,道家修行之洞天福地颇多,道教文化盛行并根植于民间,“茅山道士”作为道教最知名的奇幻猎奇IP之一,仍在不断吸引一代代年轻人探身了解,乃至修行体验,纾解好奇之心。
“茅山术法真的存在吗?”“茅山术法正面临失传?”……如今,这样的问题仍在不断地被人们发问。伴随时代变迁社会发展,尽管奇妙的术法早已活跃在网络空间,但现实生活中的茅山术法似乎正销声匿迹。在日前举办的第五届国际道教论坛上,两位来自全真派、正一派的资深道长相聚江苏句容茅山道院,揭开了21世纪的中国道士修行的神秘面纱,共论道教修行真谛。
何处是茅山?
中国道教历史悠久,真实存在的修行人物众多。仅茅山所在的江苏,在道教史上就出现过张道陵、葛洪、陶弘景等重要人物,为中国道教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作出过非凡贡献。
处于长江与京杭大运河交汇处的镇江句容,地处长江下游、江苏西南,是南京的东南门户,也是江苏最早建县的13个文明古县之一。其中,句容茅山在道家36洞天72福地中号称“第八洞天,第一福地”,也是道教上清派的发祥地。
历史上,在茅山道教兴起后,历代仙真修道茅山,创宗立派,高道辈出。陶弘景、王远知、李含光等道教宗师为道教发展作出重要贡献,因此茅山素有“秦汉神仙府,梁唐宰相家”之美誉。
据已入山修行41年的茅山道院住持杨世华介绍,80年代初期的茅山还是一片废墟,“断壁残垣,一片瓦砾,山中植被也稀疏”。自1983年句容茅山道院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对外开放的21处重点道观之一,茅山道院在几十年间发生了极大变化。
近年来,句容道教界以茅山宫观建设为重点,加大投入,致力于一宫一殿及11项配套工程建设。茅山宫观已形成“三宫三观”整体格局,宫观的新建和修缮,也再现出江南道教宫观群的辉煌。
21世纪道士修行“指北”
对当代的道士来说,清规戒律是为了沿袭传统,而平时的功夫则注重于个人的修炼。无论是否出家,当代道士都免不了在道观里诵抄经典、练习养生功夫,练习书法等,这些既是他们的日常生活,也是主要的修行方式。
“修行无处不在。”湖南衡山玄都观住持、全真派道长陈嗣浩说,简单而言,道家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行为,包括语言行为、身体行为以及心灵行为。不管是在工作,还是日常生活中,还是各种宗教仪式中,一切经历都是在修行。
目前,内地的道教主要分为全真派和正一派,其中全真派要求正式修行的道士必须出家,即必须遵循衣冠礼仪、戒荤腥和不娶不婚等清规;而正一派,也叫天师派,这一派道士不仅可以娶妻生子,而且晚上不需要驻观(留宿道观或道院)。相对而言,正一派道士的修行更加贴近世俗生活,但是每日必要的早晚功课、诵经仍必须在道观内完成。
“互联网对道士们的清修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对道士个体而言,现代科学技术带来的冲击是十分明显的,两位道长对此都不约而同地达成一致。不仅在茅山,在内地其他诸多道观中,可以连接互联网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科技用品已成为当代道士的必备物品。通过它们,道士们可以迅速掌握外界讯息,同时也要直面外面的各种诱惑或干扰。杨世华坦言,道观的制度虽对修道之人有要求,但关键仍要依靠修行者的自觉和自律。“道教讲求,要保持一颗道心,即平静、平常的心,使得自己能够看到事物的益处,而远离无意义内容。”
不过,网络技术的发展,令道士们过去的清修生活,变得更加方便快捷,也更加多元。道士们的日常学习都能通过互联网进行。杨世华说:“我喜欢看书,也通过上网喜欢上了喝茶、散步。现在我们江苏人还喜欢‘掼蛋’(一种流行于江苏地区的纸牌游戏),我和一些道友们也会玩。”
茅山“修仙指南”
“曾经,茅山确实存在坊间盛传的雷法等茅山法术。”杨世华说,可以说,中国道教之法术皆出自茅山。这些法术既有它非常神秘的、科学无法解释的地方,也包含了中国人对世界、对宇宙的认识,“而在这一方面,我们可能还是个小学生”。
茅山法术在历史上确实出现在不少文献记载中,从古至今的茅山术士或道长,也确有专研于此类术法之人。但杨世华也说,百余年来,受俗世战乱变故的影响,茅山道教、道学文化遭到不小的破坏。直到最近几年,内地对传统文化愈发重视,使得道教宗教文化又开始恢复生机。
“现在,茅山仍有一些修行弟子,能在传统术法领域,一展神通,让人大开眼界。”杨世华称,只有亲自体验过的人,才能领略其奥妙,“用者皆直呼不可思议”。现在尚存的符箓之术主要是茅山的上清符和龙虎山的天师符,同时两家也有区别。茅山符箓术法更讲究艺术的美感,具有灵动性;而龙虎山天师符所用符箓多为九级篆书,更加晦涩难懂。
不过,两种符术均兼具道教独有的艺术美感——飘逸灵动、仙风神韵,以及特殊的宗教功效——诊断虚实、治病救人。但要注意的是,符箓之术绝非只是一门书法的艺术,一笔一画的背后实则蕴含精妙的道教思想内涵,并具有服务人的功能。
画符不是随便之事。据杨世华介绍,画符的道长须在开始前净手、上香,画符时则要在心中要默念咒文,并严格按照“八要素”——符纸、符水、符笔、符形、符头、符令、符印等规制进行。譬如画符的符水要用朱砂制成,而它本来就具有药用功能。只有如此,最终所画之符方能发挥出应有的功效。还例如,本命年要配上本命之符;家中存不净之物,要用镇宅之符;若求学时心不静,则可用文昌符来保持头脑智慧和清醒;婚姻或姻缘不顺,有合伙之符;身心健康不佳,则有健康之符等。这些也都是道教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要度己,亦要度人
当然,道教作为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其奥妙远不止道行术法,更妙处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哲学理念与价值观念,引导人们“修己道,传善念”,通过“由内及外”的方式认识和改造周遭的世界。
道教文化包罗万象,从形式上来说,主要可分为道教音乐(道乐),道教科仪,道教武术,道教艺术,道教养生,道教医术等。这些文化形式皆按照承袭道教传统,虽因不同宗派的祖师爷不同会有差异,但“仙道贵生,无量度人”的宗旨乃各家共遵。道家修行者既要修行修心,也要求修行者去服务信众,服务大众,服务社会。
与此同时,21世纪的道士们还需要承担更多传承道教文化的任务,比如从事相关的道教文化研究、交流接待和推广。以道医(道教医学,生发于传统中医的一种道教传统医学体系)和道乐(道家音乐)为例,眼下内地常见的“道士下山”就主要以这两种形式展开,修行的道士们会走下山头,为信众提供针灸、正骨等治病救人的服务;同时开设道教文化讲座,传授道乐乐器、唱腔,演奏清心养性的道音雅律。
为适应时代发展,“道教公关”也出现在不少道教道宗的道教场所,杨世华称,由于茅山道院位于景区之中,除信教民众和道教弟子外,游客等普通民众亦会造访。
为此,茅山道士们也在有意识地向外界打造道教文化产品,满足他们的精神生活。“要让各类民众感觉到,茅山道观同时也是文化景观,让他们从道教的优秀传统文化中有所学,有所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