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600年无水浸有赖“千龙吐水”? 古人工程竟不输现代城市
每一次北京暴雨,都会引发人们对于故宫排水“黑科技”的关注。“千龙吐水”有甚么玄机?故宫是否真的600年无水浸?古代最顶尖的排水工程,是否真的不输现代城市?
故宫地势北高南低 有助排水
北京故宫的排水“秘诀”有3个要点:首先是地势,紫禁城北高南低,南北高度差约1米多,有助自然排水。
其二是内金水河,这条全长约2,000米的内河,从西北至东南贯通紫禁城,是所有排水沟渠的终点,并与外部水系相连,肩负排水重任。
第三就是设计精妙的排水系统,其始建于明朝,采用明暗结合的设计,主要包括建筑(屋顶)、地表(明沟、排水孔)、地下(暗沟)三个部分。
故宫建筑屋顶 也有排水设计?
紫禁城建筑的屋顶都有一定坡度,上半部分坡度较陡、下半部分较缓,降雨时,雨水会快速沿着屋顶下落,在屋檐位置则会向前方排出,落到地面,避免雨水回流。
同时,屋檐最外侧安装了两种特殊的瓦片:近似三角形的“滴水(滴子)”和圆筒状的“瓦当(猫头)”,滴水可以令雨水汇集成一条直线下落,瓦当则可以防止雨水渗入屋檐内。
故宫“千龙吐水”的真相是?
工匠们还为紫禁城建筑设计了各式各样的排水孔洞。
以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为例,其坐落于三层台基之上,每层台基的地面有3%-5%的轻缓坡度,中间高、四周低,保证中央的宫殿不会积水。
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另装饰有超过1,100个用于排水的螭首龙头,令雨水可以很快排到下层,在暴雨时就会出现“千龙吐水”的壮观景象。
雨水落地后,通过建筑周边的明沟排走,进入内金水河,或通过各类排水孔(钱眼、沟眼)流入地下暗沟。四通八达的暗沟联通各个宫殿院落,将雨水汇集到干沟(主干渠),最后导入内金水河,汇入城市河道。
明清时期,每年都要按时对所有沟渠进行清理、修整,以保证排水畅通。
故宫排水系统9成沿用古代设施
那么,紫禁城600年无水浸,是否为真?其实属于夸张说法。
历史记录显示,明清时期,紫禁城曾多次因暴雨、洪水而发生水浸。如光绪11年(1885年)时,由于河道淤塞,“咸安宫夹道涵河起至文渊阁东墙内止,均有积水数尺不等。”
准确来说,故宫的排水网络可以大大减低水浸风险,即使遇到水浸情况,也可以迅速排出积水。
故宫水浸 竟是因现代产物?
这庞大的排水系统,至今仍在发挥作用。
故宫现有雨水、污水两套独立的排水系统,当中雨水排水设施有9成是沿用古人所建造的,现存雨水沟长度超过15公里,当中暗沟长度近13公里;现代修建的排水沟渠,占比大约不到10%,主要位于原本没有排水设施的边缘区域。
近年来,故宫部分区域也曾出现水浸。工作人员检查发现,排水沟渠里有大量水樽、胶袋等现代产物,导致排水口堵塞,清理后就恢复正常排水功能。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皇帝的雨衣有甚么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