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配边疆”到底发配去边?为何犯人如此恐惧?实际惨况令人心寒
不论是历史上还是在影视作品中,我们总是很常听到“发配边疆”或“流放边疆”,而每当被判流放时,每个罪人都是一脸绝望、脸色苍白。流放真的那么可怕吗?为什么古人的反应跟被判死刑差不多?
原来在古代,流放真的很可怕,毕竟消息不流通,路上交通也不好,要是被放到鸟不生蛋的地方,可能在路上就归西了,连自己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更不用说中国古代热门的流放地都在极南或是极北,南方充满毒虫和瘴气,北方则会冷死。最重要的是,在那里远离朝堂,很快会被世界遗忘,对想当官一展抱负的人而言,实在是非常绝望……
闷到要和鳄鱼聊天 这些经典诗词原来暗藏被流放惨况(点图放大阅读):
若被流放,人生无望
或许现代人会想:流放不就是到比较远的地方吗?还活著就有可能再回去,为什么要这么怕?这就要从古代的角度去看,才会比较能理解古人的痛苦。
当时,犯人要用双脚走去流放地,而古代不比现代,交通不方便,沿路的环境更是恶劣,很多人在半路上就撑不住了。就算平安到了流放地,也是另一种折磨的开始,流放的刑期都是十年起跳,最高到无期(皇帝忘记叫你回来了),试想在一个陌生的荒凉地方,方圆百里可能只有你一个人,环境恶劣,周围充满未知的生物和极端的气候,还要在这里度过下半辈子,想想就崩溃。
再者,皇帝判你流放,基本上就是希望你远离朝政、不要来乱,所以大部分被判流放的人这辈子的政治生涯算是完了,而古时候有多少人十年寒窗苦读,一生的目标正是考上科举做官呢?当被流放时,不就等于这一生已经失败了吗?
当然,有很多人是皇帝看不爽、但又不能明目张胆地判流放,就会以贬官的方式,把人送到远得要命的城市当官,再“不小心”忘记叫你回来,四舍五入也就等于流放了,所以被贬官到偏远地区的文人们才会一直写文抱怨,因为他们内心真的有满腹委屈啊!
【延伸阅读】活着被肢解:人彘酷刑背后故事 砍四肢挖眼弄聋后还有“进化版”(点击放大阅读):
天高皇帝远,只好写废文:和鳄鱼说话、爬山练身体
既然都无法实现人生理想了,这些被流放的文人在荒郊野外能做什么呢?当然是不断发文抹黑朝政,再多说两句:“看吧,没我果然不行!”想要再唤起皇帝的记忆、把自己叫回去上班,所以就诞生了许多现今所说的“经典之作”。
像因为把佛骨说成鸡骨头而被贬到潮州(距离长安1852公里)的韩愈,就在潮州练起爬说语、写了篇跟鳄鱼对话的《祭鳄鱼文》,叫鳄鱼们乖乖听话、不要来乱,据说就真的没有鳄鱼扰民了。他还写了求情的忏悔信,跟皇帝说自己知道错了,请皇上看在他又老又穷、女儿在贬官路上死掉、孤身一人好可怜让他回去(那当初为什么还要谏佛骨……)。
因为永贞革新失败而被贬到永州(距离长安1219公里)的柳宗元,堪称是“贬官废文王”,大家应该都在中文课上学过他的“永州八记”之一《始得西山宴游记》,但那其实就是爬山游记,八篇都是相似内容:今天爬了这座山,山好高、虫好多,还有奇怪的石头,我过得好苦但我不说……不就是讨拍废文吗!
而最远被贬到海南岛(距离开封2013公里)的文学大家苏轼,在黄州惠州澹州的贬谪生活中写下了一堆吃好吃的肉、喝好喝的酒,外加一些掺有释道思想的人生哲理日记,可以说是自我激励的鸡汤文始祖。
【延伸阅读】中国古代酷刑|阉刑是只切蛋蛋还是“整组”?都不及女性宫刑残忍(点图放大阅读及浏览相关照片)▼▼▼
极南和极北=热门流放点
至于流放的地点要怎么定呢?通常是看皇帝心情,通常是越南越好,或是越北越好,不论南北,越远就越好,毕竟皇帝不开心,一点也不想看到你。
具体地点当然还得看是哪个朝代,毕竟每个朝代的疆域不尽相同,边界的区域也不同。像是唐以前的人多半会被流放到交州(今越南北部)或是朔方(今陕北、宁夏一带),如初唐四杰的王勃,他爸爸就曾被逐于交州;而唐宋时期的版图更大,流放地也更远了,像是房州(今湖北)、澹州(今海南岛)和沙门岛(今长山列岛)都是热门放逐地。
明清以降,由于版图变更,热门流放地也不同了,明代、清初主要罪犯流放地之一是尚阳堡(遗址在辽宁铁岭),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后,就下令“凡附属吴三桂之滇人,悉配戍于尚阳堡”。宁古塔(今黑龙江宁安)也是清代前期的热门流放地,郑芝龙全家曾被流于此处,《延禧攻略》里的玲珑也被流放到这里。清代打下准嘎尔汗国、将新疆地区纳入版图后,新疆就成了新兴流放点,尤其是清代后期的都往那里丢,像是抗毒名臣林则徐就曾在新疆度过近五年时光;还珠格格也有提到“流放伊犁”的场景。
所以说古人害怕流放不是没有原因的,除了流放地蛮荒不适生存、路途遥远死亡率高,很多人可能刚出首都不久就死在路上了,可能是水土不适、也有被政敌暗杀的可能。不过,对一心当官的士人来说,最可怕的大概还是远离朝政、失去人生希望,生不如死的活著吧。
【本文经《风传媒》授权转载,原文:流放边疆到底去了哪里?为何让人比被判死还绝望?揭古代读书人心中最深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