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规模最大古DNA研究:丝绸之路前亚欧东西部人群早在新疆融合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早前,中国科学家针对新疆地区古代人群开展大规模、系统性古基因组研究,是迄今为止中国境内最大规模的古基因组研究,通过将考古学与遗传学深度融合揭示5000年来新疆人群演化历史,也揭示了亚欧大陆东西部人群早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就已在新疆交流与融合。研究成果周五(1日)在《科学》杂志在线发表,并被选为亮点论文。

塔什库尔干县高海拔吉尔赞喀勒墓地俯瞰图。 (澎湃新闻)

据澎湃新闻报道,研究由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付巧妹研究员团队,以及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国家文物局考古研究中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合作进行。团队从新疆不同区域的遗址中获得201例新疆古代人类的基因组,并透过遗传学手段系统地把当地5000年来古人群的遗传演化与交流互动历史还原。

团队发现,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人群与亚欧草原西部文化有关的人群及中亚巴克特里亚-马尔吉亚纳文明区(BMAC)相关人群具有相似的遗传成分,且与新疆本地塔里木盆地的早期居民有著广泛的交流融合,故新疆青铜时代早期人群既含有塔里木盆地本地人群成分,也和周边的人群,如阿凡纳谢沃(Afanasievo)人群、草原西部人群(Steppe)、含有BMAC人群成分的切木尔切克(Chemurchek)人群、以及具有古东亚和北亚混合成分的人群(Shamanka)等有著不同程度的交流和融合。

而北部发现了几乎只含有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成分(92%)的个体,反映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或在上述时期就已在新疆广泛流动,情形很可能是亚欧草原人群、BMAC人群和古东亚和北亚混合人群进入新疆地区,与当地塔里木盆地本地居民交流融合,继而形成新疆西北部青铜时代早期古代人群。至于西北部人群的遗传成分在该时代后期产生变化,如安德罗诺沃(Andronovo)有关人群的西方草原人群成分流入,古东亚人群成分也出现增长等。

揭示了亚欧大陆东西部人群早在丝绸之路形成之前就已在新疆交流与融合。(资料图片)

到了铁器时代早期,与巴泽雷克(Pazyryk)和塔加尔(Tagar)文化有关的人群、塞人(Saka)、大月氏、匈奴等游牧民族在新疆及周边兴起和活跃,新疆及其周边的人群流动把欧亚东西部更紧密地联系起来。而塞人的遗传成分出现也明确印度-伊朗语系中的和阗塞语(Khotanese)为何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和田地区出现。

东亚人群成分的增加是最大的特点,其成分呈现出自西向东逐渐增高的趋势,反映东亚有关的遗传成分在该时代大量的流入。且其多样性也增加,除古东亚和北亚混合的沙曼卡人(Shamanka)的遗传成分,还有来自东亚大陆的多个人群成分。从铁器时代延续到历史时期,新疆人群的遗传成分把东亚人群、中亚人群和草原人群紧密地联系。

另外,团队首次开展古代新疆人群表型研究,发现自青铜时代到历史时期的大部分居民的头发都是深棕色或者黑色,眼睛则是棕色。其中在铁器时代,随著青铜时代亚欧草原安德罗诺沃(Andronovo)人群成分的出现和增加,西北部少量个体的肤色和发色较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