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昏侯墓“国除诏书”揭去世39天即撤销封国 专家称汉宣帝有阴谋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位于南昌的汉代海昏侯刘贺墓中出土的5200余枚竹简和近百版木牍研究一直以来深受关注。近日,内地学者公布在木牍中发现了《海昏侯国除诏书》,这是迄今发掘出土的首份西汉国除诏书实物。
诏书记录了刘贺去世后海昏侯国被废除的历史,其中一些内容为史之未载,如刘贺的去世时间等。研究人员表示,诏书隐含了汉宣帝的政治权谋,是宣帝一朝政治生态的实况体现。

所谓“国除”,即诸侯王、列侯因罪、死亡或无继嗣被剥夺或撤销封国。这次新发现的《海昏侯国除诏书》书写在木牍上,发现于海昏侯刘贺墓主椁室西室最西侧的漆盒内。

据诏书整理者、中国社会科学院古代史研究所副研究员杨博介绍,诏书的大致意思是在刘贺死后,当时豫章太守上奏说,刘贺侯爵的指定继承人刘贺之子刘充国、刘奉亲均在刘贺生前已去世,证明这是“上天要断绝他的祭祀”,因此请求朝廷不再为海昏侯国确立继承人,把其“除国”。随后,汉宣帝召开公卿会议,经大臣讨论研究、皇帝批示,海昏侯国被废除。

《海昏侯国除诏书》的流程为“地方官员提议→中央官员会议→皇帝同意后成为最高意志→向地方逐级传达”,有著清晰的成文过程与确切的转发记录,基本构建出较为完整的汉代高等级文书成文流程与传达体系。

此外,《海昏侯国除诏书》还提供了刘贺及其家族的史实。研究人员推断,刘贺死于“九月乙巳”,即公元前59年的九月初八。根据诏书,由刘贺去世到“国除诏书”下发,只有短短的39天。

专家:隐含汉宣帝政治权谋

研究人员又指,汉代诸侯国众多,其中不乏因各种原因被除国者,不少诸侯遭直接除国,并不需要奏议,但海昏侯国的除国显然有很大不同,不仅经过群臣奏议,还要百官列名。

研究人员指,根据《海昏侯国除诏书》,当时汉宣帝下诏书给丞相和博士等高官,要求召开公卿会议讨论海昏侯国除国事宜,其中就包括汉宣帝时期“麒麟阁十一功臣”中的丞相丙吉和御史大夫萧望之。研究人员指,诏书内容不仅涉及了当时朝廷的大部分高官,还隐含了汉宣帝的政治权谋,是宣帝一朝政治生态的实况体现。

曾就皇位27日史称“汉废帝”

海昏侯刘贺的一生可谓极为传奇。在汉昭帝去世后,权臣霍光迎刘贺入长安指定继位,但仅在位27日即被朝廷剥夺皇位,并送回封地,史称“汉废帝”。后来,刘贺被皇位继任者汉宣帝授予海昏侯的爵位。

在刘贺被改封为海昏侯数年之后,又有一名扬州刺史上奏朝廷,宣称刘贺有异志,与豫章太守卒吏孙万世勾结,汉宣帝于是削夺刘贺食邑3000户,刘贺不久即离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