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错3000年 北京西周大墓考古发现:两件“簋”下葬时竟错换盖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7日(周二),西周早期都城遗址“北京琉璃河遗址”的考古发掘最新成果公布。其中新出土的“铜簋”格外引人瞩目。
新出土的“铜簋”与40多年前于同一墓出土、现藏于首都博物馆的“圉簋”纹饰相同。专家判断称,这一对文物的盖、身在下葬时应该被人混淆,这一错就是3000年。
琉璃河遗址早于上世纪40年代被发现,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琉璃河镇董家林村,是约公元前1045年西周燕国的初都所在地,也是北京地区西周考古中发现的一处集城址、宫殿区和诸侯墓地同时并存的遗址,为北京城的发源地。
本年以来,为建设琉璃河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加强遗址展示水平,考古人员于是对两座西周早期墓葬进行了再次发掘。其中新出土的铜簋与40多年前出土的一件圉簋纹饰相同,铜簋的器盖内铭文为“白(伯)鱼作宝尊彝”,器内底铭文为“王于成周,王赐圉贝,用作宝尊彝”。
至于40年前出土的那件圉簋,器盖与器内铭文刚好与新出土的铜簋相反。北京市文化遗产研究院琉璃河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王晶解释称,“同一件铜器,盖与身的铭文应该是一致的,这两件簋纹饰类似,又在同一墓穴被发现,我们判断,它们的盖、身在下葬时应是混淆了,这一错就是3000年”。
王晶分析称,新出土的铜簋与早前出土的圉簋样子基本一样,也有精美的兽面纹,极有可能和圉簋是同一个人所铸造,并且是一对,极其珍贵。
根据资料,簋是商周时代的青铜食器兼礼器。簋自商代就已经出现,一直流行到战国时代,是中国青铜时代数量最多、延续时间最长、最重要的粢盛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