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月盂兰节禁忌多 一本《通胜》蕴藏中国数千年占卜史

撰文: 林君颖
出版:更新:

随着农历七月到来、“鬼门开”正式开启后,对于“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华人来说,这一个月在日常生活上有许多要注意、避免的地方与禁忌,无法像平日般随性地过日子。不过有关农历七月禁忌的依据是从何而来呢?基本上,可以从清代台湾的畅销书籍-“通书”来寻找答案。

华人传统习惯于农历七月十五日举办“中元普渡”或普渡法会,其源自道教“中元节”与佛教“盂兰盆节”,前者祭祀地官、超渡亡灵;后者则是普渡僧众。随着时代演进,两者逐渐合而为一。图为台湾公司行号于中元节举行的普渡活动。(许陈品/多维新闻)

从商代甲骨文的记载,便可知道中国人从很早以前便开始使用各种方式预卜吉凶。由于笃信择吉思想,哪些日子适合做什么、不该做什么等宜忌行为普遍受到大众重视,因此“择日”(挑好日子,也可叫选择)至今仍广泛流传于华人民间社会中。

《礼记》便详细记载了各节日、时日的禁忌。由于过去人们认为,天象与皇帝、国运密不可分,因此“观天”很早便由皇室、朝廷所把持,禁止百姓私学天文历算。

当然,不只皇室有需求,根据学者黄一农的研究,民间同样也有择日的需要,为了回应民间社会择日的需求,从唐代开始便有雕印官颁历日(皇历或黄历),会附上行事宜忌等内容,但供不应求,于是民间便自行衍生一套择日通书。尽管宋元时期的朝廷皆曾颁布律例,处罚私造、盗印或贩卖历日者,但屡禁不止。直到清乾隆十六年(1751),朝廷才同意民间翻刻宪书,嘉庆二十一年(1816)终于废除禁例。

择日通书可说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书籍,但不同择日家所写的通书,关于宜忌吉凶等内容不一定都相同,这也常让百姓茫然不知所措。因此,乾隆六年(1741)皇帝曾下诏集合钦天监所有人员合编《钦定协纪辨方书》,花费大把工夫将旧版通书前后矛盾的解释都加以修改,还成为清代公认的通书。

尽管清廷修订了《钦定协纪辨方书》,但民间的通书内容仍不一致。(百度百科)

然而,民间流传的通书并未因官方修订而有统一的版本,各家依然坚持己见、众说纷纭。各地择日家多以朝廷的《钦定协纪辨方书》为底,再根据风俗民情调整,直到今日依然如此。

目前台湾有超过一半的通书,皆号称传自泉州洪潮和家族继成堂的通书,根据黄一农研究,清嘉庆年间(1796-1820年)洪家的通书一年可以卖出50万本,不仅在大陆畅销,其出版的通书还销往南洋。到清末时,《洪潮和通书》已成为流通于台湾的主要通书之一。

直到今日台湾出版的通书,依然会在封面写上“洪潮和”的大名。(诚品在线书店)

史载嘉庆二十一年(1816)便有名台湾民众到泉州,向洪家学择日。于清光绪二十五年(1899)版本的《洪潮和通书》,还记载已被日本殖民的台湾,在台的洪氏门徒已增加到21人。

1919年12月9日《台湾日日新报》汉文栏便刊载一篇文章,内容指出:“自来本岛人所用历书,概系清国福建泉州所刊洪潮和历及广东所刊之罗传烈历”。除了泉州洪潮和的通书外,台湾另一个通书则是来自广东罗传烈。

不过,日据时期对于任何有关清代的书籍都相当敏感,就算是通书,只要印有清代皇帝系谱、年号,仍会遭到取缔。当时的台湾择日家只好在通书中印上日本帝国年号、日本节日,好让通书能顺利出版。

到了皇民化时期,总督府对于通书、象征中华天文观念的星图、吉凶内容等,一律禁止印制。日本民俗学者池田敏雄(1916-1981年)曾于《台湾警察时报》撰文表示,要检讨台湾的民间信仰,应先从与民众频繁接触的地理师、择日师、道士做起。

科技日新月异,但华人择日的风气、习惯并没有减少,这是因为未来的不确定感与未知性,使得现代仍有许多民众在日常生活中,以通书作为趋吉避凶的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