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建筑规模最大天文馆上海亮相 牛顿英文首版著作将被展出
周一(5日),上海天文馆在经历了1700多天的建设之后,迎来了首批压力测试观众,并拟于7月18日正式向公众开放。
据悉,位于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上海天文馆,占地面积约5.86万平方米、建筑面积约3.8万平方米,是全球建筑规模最大的天文馆。
据介绍,上海天文馆主建筑以螺旋形态构成“天体运行轨道”,圆洞天窗、球幕影院和倒转穹顶三个圆形元素,构成了“三体”结构,诠释了天体运行的基本规律。在主建筑外的景观区域,上海天文馆还设计了3组螺旋形的绿化带,从主建筑向外自然延伸出去,象征著星系的旋臂,并与外围的“星空之境”公园衔接,形成建筑与生态的有机融合。
据了解,上海天文馆项目工程造型复杂,施工难度大,整个天文馆几乎所有混凝土和钢结构都采用不规则形状,建设过程中攻克多项空间结构技术难题,如建成中国罕见的悬挑长度36米、最大宽度61米建筑钢结构空间,“悬浮”于混凝土壳体上方外径30米、内径23米的球幕影院,仅少量点支撑的200多米长旋转步道以及直径40米的倒转穹顶等。
而在天文馆主建筑内,设计者打造了“家园”、“宇宙”、“征程”三个主题展区及“中华问天”、“好奇星球”等特色展区,并配有8K超高清多功能球幕影院、星闻会客厅、望舒天文台、羲和太阳塔与星空探索营,全景展现宇宙图景。馆内还采用体感互动、数据可视化、AR、VR、生物识别等各类展示手段,集视、听、触于一体。在300余件展品中,原创比例高达85%,互动展品占比50%以上。
在天文类文物方面,上海天文馆征集了总数超过120件(套)珍贵的文物藏品。包括牛顿、伽利略等世界著名科学家的原版著作,其中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英文版第一版(1729年)就在展出文物当中。
此外,作为上海“十三五”期间重大的市政文化公益项目以及重要的科普基础设施,上海天文馆于2016年11月8日开工,历时5年建成。目前,上海天文馆拟于7月17日正式开馆,7月18日起对公众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