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河南上演“鲁豫有约”以亿元对赌 黄河生态结束无治乱序?

撰文: 陈进安
出版:更新:

黄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然而谈起治理,则可谓千古难题。
今年5月,河南与山东合演了现实版“鲁豫有约”,签了一份《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对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刘庄国控断面)的水质年均值及3项关键污染物的年均浓度值进行“对赌”,“输家”须向“赢家”支付最高1亿元(人民币.下同)的“赌资”。
消息一出随即引发关注,有舆论认为其有利于黄河的水质改善,因此赌局中没有输家。透过今次事件,《香港01》将为读者介绍治理黄河的历史脉络和困难,两省的水资源博弈,以及如何构建同治格局、结束无治乱序现象等。

黄河素有母亲河之称誉,鲁豫两省签订《黄河流域(豫鲁段)横向生态保护补偿协议》,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2年,可谓把一场水资源博奕的关注度提到一个新高度。

这份“对赌协议”分为两部分,在水质基本补偿方面,若刘庄国控断面,即河南与山东黄河干流跨省界断面水质全年均值类别达到Ⅲ类标准,两省互不补偿;如水质年均值在Ⅲ类基础上每改善一个水质类别,山东会给予河南6000万元补偿资金,相反如每恶化一个水质类别,河南则会给予山东6000万元补偿资金。

黄河素有母亲河之称誉。(新华社)

在水质变化补偿方面,刘庄国控断面年度关键污染物,即COD、氨氮、总磷的指数每同比下降1%,山东会给予河南100万元补偿;每同比上升1%,河南会给予山东100万元补偿,补偿上限为4000万元。

至于把水质定在了Ⅲ类标准也是事出必有因,因根据陕西省生态环境厅监测显示,2018年、2019年连续两年,渭河潼关出境断面水质保持在Ⅲ类,且仍在不断改善中,亦即是说从上游陕西流到河南的黄河水是什么样,从河南流到山东的黄河水就该什么样,因此协议的重点显然在于河南,其不得增加对黄河的污染。

黄河治理:一部跨越千年的忧患史

黄河的桀骜难驯素来闻名,其治理一直是大难题,史上曾“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亦被指“善淤、善决、善徙”,无数水患令黄河流域民众困苦不已。

公开资料显示,从公元前602年至1938年间,黄河决口泛滥共1593次,较大的改道有26次。其中在1938年6月9日,当时的国民政府为了狙击日军,下令炸开郑州东北花园口黄河大堤,令河南、皖北、苏北40余县变成泽国,黄河改道,最终酿成1200万人受灾、390万人失去家园、89万人死亡的惨剧。直到1947年3月15日,堤坝才重新修复,令经历过连年灾荒的黄泛区民众得以喘息。

受生产力水平、社会制度、人为等因素影响,黄河屡治屡决的局面长久以来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不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开展了多次大规模堤防建设,龙羊峡水库、刘家峡水电站、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的先后落成,也意味着从被动治理转为主动调控。70多年来,尽管曾出现过12次洪峰流量大于每秒1万立方米的洪水,不过黄河再也没有决过口,展现崭新姿态。而自1998年起,当局开始限制用水及修整河道,因此黄河自2000年代起便未曾断流。

除洪涝问题外,黄河还有水质、生态等问题需要解决。由于历史上长期演变之积累,在清代,黄河流域生态环境之变化状况达到了超越前代的程度。特别是清中后期人为滥伐滥垦愈加严重,黄河上、中游森林、草原遭到摧毁性破坏。

到了现代,黄河流域水质污染日益加重。2019年底,央视曾在河南洛阳市嵩县调查黄河水污染问题,发现许多从事金属矿加工的企业,会直接排放废渣、废水到黄河支流之一的伊河,这些废水未经处理,会严重污染水源,甚至具剧毒的氰化物。至于河南境内的另一条支流蟒河,水质问题也备受关注,据济源市生态环境局监测数据显示,其水质2018年前一度为劣V类,后来才改善为Ⅳ类。

此外,据生态环境部公布的《2021年1-3月国家地表水考核断面水环境质量状况排名后30位城市》显示,河南濮阳市、开封市、新乡市、鹤壁市分别排名倒数第5、倒数第11、倒数第17和倒数第20名。广州友宏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资深污水处理工程师吕岩曾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想长期有效减少主要污染物,就需要调整产业布局,目前看来是行之有效的做法,是把相似的污染企业集中在一个工业园中,再集中建立污水处理设备。对河南而言,黄河生态治理任务任重道远。

赌约之前:鲁豫博弈由来已久

其实,鲁豫关于黄河水的博弈由来已久,作为中国第二大河,黄河流经全国9省区,可是每年径流量仅占全国河川径流量2%,总量不到长江的7%,人均占有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27%,但同时却承担着全国12%人口、15%耕地和50多座大中城市的供水任务。

因此,对分别处于黄河中下游和下游,同时又都是农业大省的河南与山东而言,水量有限下,既有用以发展经济的现实诉求,也有各自的环保需求就再自然不过。不过这种情况亦导致尽管上世纪90年代起,黄河流域水质持续恶化,河南和山东皆深受其害,但实际局面却是两省均不愿意接收上游污水,同时却都有各自排污需求,造成一边排污一边把水质责任往上段推,两省长期就水资源及水质你争我抢、单兵作战、互不配合的情况。

“黄河经济带跨省污染第一案”于河南省高院终审宣判。(潇湘晨报)

要数到近期两省互相拉扯的案例,则不得不提到河南告山东、市长当原告的“黄河经济带跨省污染第一案”。山东聊城德丰化工有限公司被指在2019年,累计将270余吨废酸液运输到河南濮阳境内,并非法倾倒入鲁豫间的“界河”,即黄河的支流金堤河。虽然环境污染问题最后得以控制,疑犯也被抓获,但环境应急处置所产生的费用该由谁来承担,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2020年6月,濮阳市政府作为原告提起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诉讼,当时濮阳市长杨青玖代表原告亲自参加了庭审。最终同年底,河南省高院对此案做出终审判决,判处濮阳市一方胜诉,公司一方须赔偿濮阳市政府应急处置费、评估费、环境损害赔偿费等逾551万元。

赌约意义:构建同治格局、结束无治乱序现象

回到赌约上,舆论普遍对其抱持正面期待,认为该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是破解难题的一把钥匙。例如,中国政法大学环境资源法研究所所长于文轩向《中国新闻周刊》表示,两省以“协议”这样具司法机制性质的措施来实现生态补偿的目标,若严格执行显然有利于黄河水质的改善。

游客在黄河小浪底水利枢纽工程出水口观摩调水调沙一幕。(新华社)

另外,红网评论文章《“鲁豫有约”,1亿“对赌”没有输家》中也提到,赌约的现实意义,在于为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在保护者与受益者、损害者与受害者之间,制定了新的、双方均可接受的游戏规则,并终结了受益者无偿占有生态效益,保护者得不到应有的经济激励,损害者不必承担破坏生态的责任和成本,受害者也得不到应有的经济赔偿的无序、不公现象。

文章认为,这场赌局没有输家,因“胜方”更有动力进一步保护好黄河,“败方”也会知耻后勇,拿出务实举措保护黄河。

“生态保护补偿机制”早有先例

事实上,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并非新事物,例如早在2012年,安徽和浙江就启动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试点,成为全国首个跨省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其以“谁受益谁补偿、谁保护谁受偿”为原则建立补偿标准体系,约定年度水质达标,浙江就拨付安徽1亿元,否则安徽拨付浙江1亿元。

千岛湖景色。(浙江在线)

据澎湃新闻报道,新安江占千岛湖年均入库水量超过六成,水质常年达到或优于地表水河流Ⅲ类标准,是华东的生态安全屏障,目前为全国水质最好的河流之一。新安江流域生态建设保护局规划建设科科长陈歆指出,新安江流域总体水质为优并稳定向好,跨省界断面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每年向千岛湖输送60多亿立方米干净水,助力千岛湖水质稳定在Ⅰ类水质。

据了解,开了先河后,截至2019年底,“新安江模式”已至少在安徽省和全国其他6个江河流域、10个省份复制推广。

对赌之外:河南的实际行动

虽然显得单兵作战,但其实河南早在“鲁豫有约”前,已建立了激励和约束并行的生态补偿机制。该省2017年印发实施《河南省水环境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和《河南省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生态补偿暂行办法》,对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城市水环境质量和环境空气质量实行阶梯式奖惩,环比考核并兑现补偿资金。

“对赌”协议的重点在于河南。图为郑州市的黄河与南水北调中线穿黄工程北岸明渠。(新华社)

截至2019年8月底,河南已分别扣缴2.191亿元和4.459亿元的水环境和空气质量补偿金,但同时亦分别奖励了2.026亿元和4.040亿元。另外,为支持绿色发展项目,如生态环境保护、垃圾污水处理等,河南还规模达160亿元的绿色发展基金,并通过银行等,以债权方式形成不少于700亿元的绿色发展基金投资规模。

种种因素加持下,2019年河南黄河干流水质持续达标I至III类水质断面有17个,占94.4%,较当局下达的66.7%目标高,且没有劣Ⅴ类水质断面。

总括而言,河南和山东的“对赌”并非全国首例流域补偿协议,但却是首次涉及黄河流域的补偿对赌,这对于治理流域范围极广,在全国河流治理中也较多难点的黄河而言意义非凡,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已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的当下,可谓重要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