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五号|月壤下周香港会展公开展览 研究助了解月球演化关键?

撰文: 林芷莹
出版:更新:

去年12月,中国月球探测器“嫦娥五号”成功将重达2公斤的月球土壤带返地球,并于今年2月底起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据了解,部分月球土壤今日(21日)随国家科学家访问团来港,并拟于下周日(27日)至7月初在湾仔会展公开展览,届时市民也可看到缩小版的“嫦娥五号”模型。

今年2月底,月球土壤亮相中国国家博物馆。(新华社)

月壤研究有何重要?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研究员郑永春指出,研究分析月壤样品后,成果可验证过去多年各国的遥感探测结果,与其他地区采集的月球样品和月球陨石互相对比,对以后的探月任务有很强的指导性。

研究月壤样本不仅可以认识月球目前的状态,进一步揭开月球的起源之谜,了解月球演化历史中的关键阶段,也将修正和提升人类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地球和行星的相关知识,为后续月球科研站建设和人类登月作准备。

+2

盛载容器设计蕴含多种意义?

与其他展品不同,月球土壤样本以特别的透明容器盛载,并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标为“GB93484”号藏品。

设计师介绍,盛载月球土壤样本的容器材质为人造水晶,造型借鉴自国家博物馆收藏的系列青铜“尊”造型,以体现稳重大方之感。容器高38.44厘米,象征地球与月亮间的平均间距384400公里;容器宽22.89厘米,象征嫦娥五号自发射到返回的任务时长22.89天。

此外,容器内部造型由地球、中国地图、月球、月壤等组成,月壤储存在中心部位的空心夹层球体造型之中。容器内特别设计了地球与月球间相隔9.9厘米,取意古人所描绘的“天有九霄”,寓意中国探月突破极限、跨越“九重”。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