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前夕爆英船奇案 香港水上人沦劫匪实属“无奈”?

撰文: 朱加樟
出版:更新:

香港从前的水上人由于社会地位低,其生活情况少见于文献记载之中。不过在1835年(道光十五年),一艘英国商船在广东外海遇劫,意外揭露竟有香港水上人参与。
当时官方的通信还罕有地侧面记录其时香港水上人的生活:他们的生活并非一般人想像中简单,不仅会讲外语,还会为外国商船带路。此外,他们欠债累累,生活也很悲苦。

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与比较及公众史学文学硕士毕业同学会于24日(上周六)举办讲座,讲座题目为“道光十五年英船劫案与香港水上人”,由中大历史系副教授卜永坚主讲。本文内容摘录自该演讲及相关论文。

1835年7月,英国商船“哆啰吨”号(Troughton)在今日广东江门上川岛以南海面遇上暴风,桅杆折断,随后雇用当地渔船拖带航行。由于渔民洞识“哆啰吨”号船身严重受损及船员筋疫力尽的情况,因此来自14艘船的二百多人趁机登船抢劫,成功将各船员制服,劫去21箱财物,其中包括七万圆银圆。事件中双方无人死亡,“哆啰吨”号上仅有数人受伤,当中包括船长。

其后清朝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闻讯,指挥下属展开侦讯缉捕行动,两个月内逮捕四十多名渔民,起回二万五千多银圆,宣告破案。

值得关注的是,在查案过程中,关天培与上司下属等人的通信往来意外透露了有香港(其时隶属新安县)水上人参与劫案,而且还罕见地透露了当时的水上人的生活情形。

中大历史系副教授卜永坚。(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官网)

香港水上人“会说夷话”?

例如参与劫案的水上人黎得有就因为在平洲(今坪洲)用新铸洋钱购物,最终遭官方查出。官方文书记载黎得有“素日惯做夷船带水”(“带水”指引导船舶入港或在河道中行驶)、“会说夷话”。

官方文书也侧面记载了当时水上人的生活困境。例如一名在量船湾(今粮船湾)开杂货店的老板黄大英协助官方查案时,因为黎得有到其杂货店购物及还债,官方终沿著这条线索破案。这反映水上人欠陆上人债务一事,由来已久。

卜永坚指,水上人的鱼获需要及时处理,其船只、器具需要经常维修,其财富需要有所寄顿,万一水上人不能轻易上岸定居,就要依靠陆上居民帮忙,结局就是水上人陷入弱势,每一位黎得有上面都有一位黄大英。

卜永坚又指,水上人由于生活困顿,也就不得不在捕鱼之外,开发新的生存策略,当中包括带水、行水、打劫等等。

讲座现场。(香港01)

抢劫商船不罕见 涉及英国始受重视

《香港01》记者询问,装备简陋的清朝渔民抢劫有武装的外国商船一事,听起来有点离奇,这在当时是不是特例?

卜永坚回应称,抢劫商船事件绝不罕见,不过这一宗劫案因为涉及英国商船,当时清朝与英国的贸易关系趋于紧张,清朝又要展现天朝气度,因此格外重视破案。此外,不要小看渔民,在公海上大家都会携械,预期会发生冲突,而且“哆啰吨”号被劫前已严重受损,渔民才有机可乘。

《香港01》记者又询问,不少人以为香港在开埠前,当地渔民只过著非常简朴的生活,水上人黎得有会说外语,又会为洋船带水,他的生活似乎与一般人的认知有很大差别?

卜永坚解释,在世界各个商贸港口,外国商船均颇依靠当地人带水,其实这是常态,不过很多人以为这些事物在现代才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