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地淡水南下为香港“解渴” 最早不是东江水?来自这地方...
香港目前用水主要来自广东的东江,但其实1965年东江水供港以前,内地淡水早已经南下为香港“解渴”,水源是这个大家熟悉的地方......
东深供水工程的“前传”
香港缺乏湖泊,亦没大河,开埠以来供水主要靠建水塘收集雨水,非常有限。至上世纪50年代,香港经济发展,人口猛增,水源短缺问题浮现。
此际新中国已成立,与香港一河之隔的宝安县(深圳前身)正筹建水库解决供水问题,广东省当局知道香港用水的窘况,便要求宝安县必须一并考虑向香港供水的问题,于是就有了当年宝安十大水库建设最大项目——库容量4,500万立方米的深圳水库。
深圳水库不是东深供水工程的一部份吗?
后来确实如此,可是在深圳水库兴建之际,东深供水工程还没规划;从如今的角度看,深圳水库算是东江水供港的“前传”。
4万人齐施工 99天建成
还有人有疑问,既然水库建在宝安县的年代,怎么会以深圳为名呢?
原来水库附近早已有“深圳墟”或“深圳镇”,那时候深圳镇还是宝安的县城所在,改革开放后深圳市的名称也由此而来。另外,深圳河的名称在19世纪末已为官方使用,而深圳水库就建在深圳河上游。
补充一句,以目前的行政规划来说,深圳水库位于罗湖区;罗湖区正是深圳发展的起步点。
深圳水库1959年11月15日开工。当局为尽快把深圳水库建好,动员了宝安县13个公社两万多人,解放军又派出一个团参加,高峰期一天有4万多人同时施工,结果水坝只用了99天即建好。
1961年淡水开始输港
深圳水库竣工后个多月,港英当局1960年4月主动派出代表到宝安洽谈供水问题。在广东省当局的大力推动下,双方达成协议,深圳水库每年向香港供水50亿加伦(2,270万立方米),价钱为每加仑人民币1角。
在完成敷设水管等准备工作后,深圳水库1961年2月1日开始供水,宝贵的淡水经文锦渡附近三叉河进入香港,再引入刚建成的大榄涌水塘,成为香港重要水源。
有了深圳水库的淡水,为何又要东江水呢?原因很简单:深圳水库容量有限,满足不了香港的急速增长的需要,特别是在旱季。
1962年9月,亦即是深圳水库开始向香港供水后一年多,华南大旱,香港即使有深圳水库接济,仍难逃水荒,甚至出现4天才供水4小时的情况。为此,港英当局只好再向广东省方面求助。
占香港8成 深圳4成用水
如何协助香港居民彻底解决问题?时任国务院总理周恩来亲自召集了广东官员讨论,最终敲定从水源充足的东江引水——东深供水工程。
东深供水工程是在东莞段的东江抽水到宝安,再供应香港。它在宝安最后一站,正是此前独力支援香港的深圳水库;有了东江水注入,深圳水库地位更显重要。
1964年粤港签订供水协议,从1965年1月开始,东江水源源供应香港,从此香港再无水荒。
2025年是东江水供港60年,此刻经深圳水库南下的淡水,占了香港用水八成;它还供应了深圳全市用水的四成。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深圳机场为何改名? 因为读音不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