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造车|滴滴打造“订制网约车” 新共享汽车时代即将来临?

撰文: 姜庚宇
出版:更新:

全球汽车产业进入快速转型阶段,以互联网及信息技术公司、科技型公司为代表的新兴科技公司加入传统的汽车行业,新造车势力行业诞生。“新造车”一词,主要是指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非传统汽车制造业态,而研发电动汽车的特斯拉(Tesla)更被视为全球新造车企业的代表。
近年来,在政策推动下,内地新能源车、智能汽车销量节节攀升,蔚来、理想、小鹏成为“中国新造车三巨头”,不少知名科企也投入这一新兴产业,引发传媒和消费者关注。

来自内地的“新造车”一词,主要被用于指代新能源车和智能网联汽车等非传统汽车制造业态,研发电动汽车的特斯拉(Tesla)被视为全球新造车企业的代表。(Getty Images)

互联网科技日新月异,近年来,网约车(即网络召车)服务颠覆了人们的出行方式,受到内地消费者簇拥。据统计,2019年,内地网约车用户规模达4亿人次,使用率为47.3%。

曾买下Uber(优步)中国区的网约车巨头“滴滴出行”,日前发布了与汽车厂商比亚迪合作的全球首款订制网约车D1,并计划于今年底率先在湖南长沙市场投入使用,引发舆论关注。滴滴为甚么要“造车”?这款车有何特别之处,又能否如滴滴所愿成为行业标杆,为人们的出行带来新变革?

滴滴与比亚迪合作打造汽车的决定,看似突如其来,但背后自有脉络。有内地传媒分析,其中一大原因,是滴滴网约车业务发展遭遇的瓶颈。

近些年,内地从“公共交通时代”转向“个人交通时代”,私家汽车销量大增,但也引发道路壅塞、缺少车位等问题。城市管理者被迫采用限行等“一刀切”的管理办法,反而令用车体验更趋恶化。以滴滴为代表的共享出行服务诞生后,透过大规模的数据统计和精准的算法匹配,整合了千千万万车主和用户的资源和需求,用车模式从以往的“一人一车”迈向“四人一车”,提升了车辆运载的效率,也改善了城市的交通体验。

不过,在网约车业务成功吸引用家的同时,滴滴却屡传营收危机。作为未上市企业,滴滴并未公开其营收状态,但根据内地科技媒体《36氪》报道,滴滴2018年全年亏损为109亿人民币,2017年亏损为25亿人民币。

亏损传闻的背后,是滴滴业务发展遭遇的层层考验。滴滴旗下利润丰厚的搭便车业务“顺风车”,2018年发生两宗司机性侵杀害女乘客命案,滴滴平台的安全防护机制遭受质疑,后遭当局叫停整改,企业估值也因此一度缩水。

相关阅读|滴滴奸杀案顺风车司机被执行死刑:犯故意杀人、抢劫、强奸罪

除了恶性社会事件的影响,滴滴网约车业务也遭遇其他同类产品的正面竞争。有陆媒分析认为,滴滴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以推高其市场估值,为上市做准备。而事实证明,“订制网约车”在发布后,的确替滴滴吸引了不少目光。

另一方面,过往网约车服务的“硬伤”日渐凸显。目前的网约车市场是以私家车为主,一些乘客用力甩车门、行李剐蹭车身、卫生习惯差等问题常引发司机不满;对乘客来说,网约车司机和车辆状态参差不齐,还要时常在茫茫车海以车牌尾号寻找车辆。今年7月,滴滴宣布营运全新打车平台“花小猪”,以车费低作为卖点,但很快也因涉及无平台资质、司机和车辆不合规等问题,接连于多个城市被约谈、叫停。

共享出行若要得到长足发展,上述用户体验问题亟待解决。由是观之,滴滴透过推出自家设计的订制车辆,也是为了将网约车服务标准化,提升服务品质,在网约车市场站稳脚跟。何况,透过掌握车辆的所有权和设计权,滴滴还能降低营运成本,提升利润空间。

这场合作对于比亚迪也深具意义。近年内地民众购车意愿开始下滑,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度汽车销量同比萎缩8.2%,预计2020年度会再下跌。如何稳住营收,是传统汽车制造商面临的重大课题。比亚迪为互联网企业生产“订制网约车”,可说是传统车企向网约车领域跨足的全新尝试。

早在2018年,滴滴与包括比亚迪在内的31间汽车制造相关厂商共同成立“洪流联盟”,目的是联合汽车全产业链的上下游的企业共同合作,探讨共享新能源汽车的设计和标准制定,开发新一代为共享而设计的汽车,并推动大规模营运。但历时2年研发后,这款D1订制网约车才终于面世。滴滴出行总裁柳青指,D1的设计背后花费大量的心力,融合了滴滴多年所累积的用户数据,并参考了千万次的用户反馈和近万次的深度调研。

+3

贴心巧思 照顾司乘双方所需

据滴滴官方说法,D1属纯电动MPV新能源车,采用比亚迪刀片电池,NEDC续航里程418公里。滴滴按照网约车的服务需求,对车辆的功能和设计作出不少改变,比如针对司机,D1采用了高度订制的座椅、公文包等,能缓解司机在长时间驾驶工作中的疲劳感。同时,为了方便司机接单,车軚上新增了“滴滴键”。

D1也赋予了网约车乘客充分的选择权,乘客可根据自己的喜好、需求对车辆进行充分设定,例如上车前可通过滴滴App调节车内冷气的温度和风量等。此外,D1还设计了“彩虹接驾灯”,让乘客快速辨认所预约的车辆;贴心的侧滑门不仅方便乘客上车,下车时也减少了传统侧开门车型导致的交通事故。

“服务替换工具” 目标实现全自动驾驶

在D1的发布会上,滴滴强调,旗下订制网约车每18个月将进行一次换代。滴滴出行创始人、CEO程维预测,到2025年,有望在滴滴平台普及超过100万辆搭载自动驾驶的共享汽车,未来将搭载滴滴自主研发的无人驾驶模组。到2030年,有望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自动驾驶。

当自动驾驶成为共享汽车的标准配备,网约车司机这个“中间角色”也将会被取代,最终实现用户与滴滴之间的直接服务关系。滴滴想用其可持续的连续性服务,彻底地替换掉用户所拥有的汽车这一工具。

滴滴公司总裁柳青期待,共享汽车深刻改变人们的出行方式。(资料图片/新华社)

彻底改变城市交通面貌

滴滴还表示,将通过大数据,精准得知每一辆D1共享汽车的情况,有助于保障驾驶者和乘客的安全;根据司机驾驶习惯,对不文明驾驶行为进行警示甚至拉入黑名单,避免不文明驾驶,同时可以精准地协调各个路段的交通压力,减轻城市交通管理部门压力,提升城市交通系统满意度,为构建未来的城市智能交通系统打下基石。

按照滴滴总裁柳青的展望,到了2050年,北京的六环内将不再有大型停车场,因为共享和智能技术的进化,大部分人都不再需要买车,也不再因为出行的各种场景而焦虑。

这样的愿景能否成为现实,涉及多重因素,包括滴滴订制网约车能否实现其所宣称的服务品质,以及政府和消费者的态度、法规的更新等。无论如何,滴滴已经在这条路上勇往直前,答案在短短几年间即见分晓。

▼ 相关阅读|滴滴发展大事记 ▼

2012年6月6日,北京小橘科技有限公司(滴滴前身)成立,Call车服务9月9日在北京上线。
2012年至2015年,先后完成数轮融资,投资者包括腾讯、中信产业基金、淡马锡中国平安、阿里资本、中投公司等知名机构。
2014年5月,产品更名为“滴滴打车”,寓意“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同月,在全国北京、天津、广州、深圳、成都、重庆、武汉以及杭州等8个城市上线公益性搭车服务“滴滴快车”,最低价每公里不足1元人民币。
2015年2月14日,与竞争对手“快的打车”合并。同年9月9日,品牌更名为“滴滴出行”并启用新商标。翌月,上海市交通委正式宣布向滴滴快的专车平台办法网络约租车平台经营资格许可,是中国第一张专车平台资格许可。
2016年5月13日,宣布新一轮融资进展。其中,苹果公司向滴滴出行投资10亿美元,成为本次融资最大单笔出资者以及滴滴出行战略投资者。
2016年8月1日,通过换股方式收购Uber中国的品牌、业务、资料等全部资产。
2017年5月26日,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联合国无障碍出行”项目合作,上线“无障碍专车”服务。
2018年3月,滴滴顺风车在台业务被台湾交通部公路总局认定“非单纯共乘”,有“白牌车违法载客营利”行为,遭罚1亿8100万元新台币(约合4966万港元)。翌月13日,滴滴顺风车暂停在台服务。
2018年1月25日,自有共享单车品牌“青桔单车”上线运营,但因违规投放问题,多次遭到约谈。
2018年4月23日,宣布进入墨西哥市场。至此,滴滴已将业务拓展至香港、台湾、日本和拉美地区。
2018年9月,取得北京自动驾驶T3等级测试牌照。
2020年11月2日,正式进驻新西兰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