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探秘】疫情催生更卫生问候习惯? 回首中国传统揖礼
谁都没有想到,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的当下,为了避免与他人有更进一步密切的接触,一种在印度、佛教徒间流行的招呼方式,正逐渐改变欧美人士及其领导人的问候习惯。为避免因握手、拥抱而导致病毒感染、成为“亲密接触者”,欧洲各国政府都极力倡导要民众不要在见面时做出互相亲吻脸颊、拥抱等传统的问候方式。近日西方国家发现,在印度、东南亚佛教国家流行已久的招呼习惯-“合十礼”(Namaste),因不会碰触他人而被认为可以有效防止病毒传播,成为最近西方领导人采取的问好方式
法国总统马克龙(Emmanuel Jean-Michel Frédéric Macron)、英国查尔斯王子(Charles, Prince of Wales),以及美国总统特朗普(Donald John Trump)与爱尔兰总理瓦拉德卡(Leo Varadlkar)日前会晤,见面都以合十礼来问候对方。特朗普表示因为刚从印度访问归来:“在印度我没有跟任何人握手,这很简单,因为印度人的问候是这么做的”。
合十礼的梵语原意为“向你鞠躬致意”,在行礼时双掌合在胸前,十指并拢以示虔诚和尊敬。在面对不同身分的人时,双手会摆在不同的位置,不过基本上不会与对方有任何皮肤接触。合十礼在印度、东南亚等佛教地区十分常见,此为印度古代文化礼仪之一,后为佛教徒沿用成为日常礼节。
不过近年在欧美文化影响下,印度人彼此见面时也常会握手与相互拥抱,合十礼有逐渐被取代的趋势,印度总理莫迪(Narendra Damodardas Modi)认为,这次新冠肺炎的流行是让印度人民重拾合十礼的好时机。
除了合十礼、鞠躬外,中国在过去也有个不会与他人接触的问候方式,那就是“揖礼”。传统中国人的社交礼仪以“揖”、“拜”最为普遍,“拜”即跪拜礼,是传统最重的礼节。而“揖”主要是站立时所行的礼,可以庄重也能很日常,因此使用的范围最为广泛。
揖礼,在古代常与“拱”字连用,东汉文字学家许慎(58-148年)《说文解字》是这么解释“拱”的:“拱,敛手也”,清代训诂家段玉裁(1735-1815年)在其著作《说文解字注》里进一步解释:“拱,沓手也。九拜皆必拱手而至地。立时敬则拱手”,“沓”是重迭的意思,沓手就是指两手相交、相迭。
段玉裁详细描述拱手礼的行礼方式,比如拱手时,双手放于胸前,而双肘不应擡高,两手臂应成自然弧形。古代对于拱手时,到底是哪只手在上,可是相当讲究的,《说文解字注》载:“拱……右手在内,左手在外。男之拜尚左,女之吉拜尚右。凶拜反是。九拜必皆拱手",在行吉礼(祭天、祭拜祖先)时,男子左手迭右手(古代男子尚左),女子则是右手迭左手,不过行凶礼(丧礼、灾荒时的祈福礼)时,男女的手势则是颠倒过来。
揖礼的历史相当悠久,先秦时就有作揖的记录,《仪礼注疏.乡饮酒礼》载:“主人揖,先入;宾厌介,入门左;介厌众宾”,东汉经学家郑玄(127-200年)注解为:“推手称揖,引手称厌”,“揖”是在拱手的前提下,将交迭的双手向外推,同时身体略微向前鞠躬。而“厌”则是作客时行的礼,差别在拱手时,手要往胸前收,不过到汉代时就将两者合而为一,统称揖。到了西晋受到西域文化的影响,与揖礼相结合有了“叉手礼”,并流行于唐、五代、辽、宋、金、元诸朝,行礼时为两手交于胸前,左手握住右手,右手拇指向上翘,不同朝代的叉手礼手势会略有变化。古装剧《长安十二时辰》,就相当还原唐代的叉手揖礼方式。
今日武术所行的“抱拳礼”,也是在揖礼的基础上与古代军礼融合而成。这是因为古代士兵行军礼时,由于手持武器,所以左手只好盖在握着武器的右手背上(左手上右手下),这样的行礼方式从周代起一直盛行于各朝代的民间社会。
作揖,因为不会与对方有任何身体接触,大幅降低细菌病毒的传染机率,2003年SARS大流行时,台卫生署(今卫生福利部)即宣传“拱手不握手”,鼓励民众以不会接触双手的拱手来打招呼。没想到未曾经历过SARS的欧美国家,在17年后也要开始反思握手、亲吻脸颊与拥抱的招呼方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