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宽长的“新金融大道”上,以为满街都有手拿咖啡杯走路的白领上班族,但这里,只有小猫几只。欢迎来到天津于家堡(“堡”音同补)金融区!这里曾自称是“中国曼哈顿”,但实际走访过,可能更适合被看作中国官员胡乱决策的纪念碑。金融区内,有五分之四的办公空间是空的;有些高楼的建设已经停止,只留下高耸的骨架;一个庞大的购物中心几乎没有顾客,里面有一家没有动物的宠物店等等。也因此,这里被附近的当地人称为“死城”。(何安摄)
天津于2009年计划建立全球最大的金融区,打算将滨海新区于家堡建成全球最大的金融区,也就是中国的曼哈顿。(何安摄) 于家堡呈半岛型,位于天津滨海新区的核心,整个地块东、西、南三面临海河,占地3_86平方公里。从空中看,整个于家堡地区的形状像一个“钱袋”,因此被称之为风水宝地。它的西侧是已经开工建设的响螺湾商务区,南侧是未来将要规划建设的生态居住区,东侧为形似鲸鱼的岛屿蓝鲸岛生态区(红色圈起处)。(Googlemap) 然而,政府大手笔的投入,却没有冲进大众的视野,也没有按照设想上演一场“迅速崛起”,反倒变成一座“鬼城”。街道的冷清,高楼的空置率在百分之50以上,让它饱受“鬼城”、“空城”的诟病。(何安摄) 2019年8月,《香港01》记者深入天津,拍摄了响螺湾、于家堡金融区。从响螺湾、于家堡金融区看到,很多大厦目前处于停工状态,空置大楼随处可见,部分投入使用的商办大楼也门可罗雀。(何安摄) 图为响螺湾商务区,当地市民陈伯东不免抱怨,“这些大楼已经停工好几年了,一直没什么动静,有的大楼外面都装好了,但也没看到有人入驻,一直还用围挡围起来,实际投入使用的只有几栋楼,大多都住不满。”(何安摄) 2010年就被报道已完工的碧桂园国际会议中心,总投资高达20亿元建成,如今却已荒废。会议中心主体竣工,门前的工程设施还未拆除,但已损毁严重。(何安摄) 图为碧桂园国际会议中心大楼。当时政府打算利用国际会议中心,加快响螺湾和于家堡中心商务区的建设,希望能汇集各省市和中央企业驻津机构,实现与于家堡金融区的功能互补,但是现在看来遥遥无期。据了解,响螺湾商务区作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区规画区,在2007年9月11日举行了盛大开工奠基仪式,已开工建设39个项目,共计48栋楼宇。(何安摄) 场景转到邻近的于家堡金融区,随处可见道路指示牌,纵使街道都有名字,但没有使用,仍是空有其表。(何安摄) 于家堡金融区街道车辆稀少,红绿灯也该歇息,避免浪费电。(何安摄) 一处室外停车场,看起来已经荒废,不少地方都长满了野草。(何安摄) 海河沿岸的广场,寥寥几个行人在休闲,放远望去都是停工的工地,令人感到寂寞。(何安摄) 海河沿岸公园里的广告牌上,写著中国社会主义和谐价值观。的确,没有人的都市,一切看起来都是和谐的状态。(何安摄) 随处都挂满了这样的标语,看似浪费资源的建设,实际上成了中国城市的特色,同时也能达到宣传的效果。(何安摄) 大楼的愿景图,再看看四周,觉得格外讽刺。(何安摄) 担任这里停车场入口的工作人员,应该觉得天天都有小确幸,毕竟挺清闲的。(何安摄) 于家堡金融区的一处购物中心的宣传车,似乎被弃用很久了。(何安摄) 不过,这家购物中心的电梯入口依然在开放。(何安摄) 空荡荡的地下购物中心,伴随著寂寞的空气。(何安摄) 虽然说是停车场,但看不到车辆,就像没有牛肉面的牛肉,食之无味。(何安摄) 响螺湾商务区位于天津市滨海新区海河南岸、津京区域发展轴和天津市东西发展轴上,与于家堡金融区、外滩公园隔海相望。根据官方介绍,这里承载著建设外省市、央企驻滨海新区办事机构、集团总部和研发中心承载区的重要功能。(何安摄) 在于家堡隔海河对望,是一座响螺湾商务区的广场。(何安摄) 有时很难理解,一座金融区,却摆放“送子观音”。(何安摄) 海河南岸围挡起来的工地现场,内部空无一人。此时此刻,想起歌手汪小敏歌曲《空》:“我的期待已空空,只剩下给你那份~以为问题,放一放就好了~ 以为责任,等一等就懂了”。(何安摄) 原本期待来的是人流、金流,结果留下来的却是垃圾。(何安摄) 海河南岸一处荒废的土地上覆盖著蓝色纱网。(何安摄) 据外媒报道,这个地区的许多建筑现在都是巨额逾期贷款的抵押品,由当地银行持有。(何安摄) 1994年,国务院就批准了天津建立第一个国家综合改革创新区,二十年的时间,河东也能河西。但这处“中国曼哈顿”仍未起色,还变成了鬼魅。历史通常能学会教训,但人类从没有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盼“于家堡”会是中国最后一座鬼城。(何安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