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陕西、甘肃、宁夏等地,史前时期曾经是平原,生存著大量巨型动物,比如大象、恐龙、巨型鳄等,经过几万年的地壳变化,当时的平原变成了黄土高原、动物的遗骸成了价格不斐的“龙骨”,被当作药材,而“挖骨”如今也成了不少农民生存的手段。
中国西部山区的一个窑洞里,来自宁夏的五个人,正在挖采“龙骨”。这五人已经来了一个多月,暂住在当地人荒废的窑洞内,月租每月100元人民币(下同)。而挖“龙骨”,能让他们每人大概收入三、四千元。(马鑫摄) 山谷的两侧,都可看见正在挖采“龙骨”的窑洞。据悉,该处采挖地距离当地村庄有三公里路程,都是小道,中间越过两条河,再沿著谷底徒步便可到达。主角的“骨头”分布在山脚下不足两米的土层中。(马鑫摄) 挖骨人外出也是给老板打工,他们的老板多是在当地混迹已久,靠著“关系”获得采挖许可,挖出来的骨头由老板低于市场价收购,从中赚取利润。(马鑫摄) 张力,30岁,宁夏人。2008年,从“西海固”山区,搬迁到了距离县城较近的平原地区。以前种著20多亩旱地,靠天吃饭。搬迁之后,他家分到了两亩水田,每年种玉米,一年下来收入不足千元人民币,且家里有两个孩子,还有两位八旬的老人。(马鑫摄) 张力说,搬迁之前的村子有300多户人,有一半人在挖“龙骨”。从2001年开始,宁夏本地骨头资源枯竭。大家便开始跨省挖“龙骨”,主要前往甘肃庆阳、陕西榆林等地。图为甘肃合水,当地挖骨人的摩托车。(马鑫摄) 张力20岁高中毕业,便开始跟著村里人外出挖“骨头”。一次出门至少两三个月,一天收入四五十元,没什么开销,一个月能给家里拿回来一千多元。(马鑫摄) 现在,张力感叹,往年外出采挖“龙骨”每年能收入两、三万元,现在不行了,主要是当地人和林业部门的人不让挖。上个月他和村里四个人去榆林找骨头,发现了一个骨头窝子,挖了几天刚见到骨头,被当地人发现,因为洞子在当地人的地头上,村里人再三警告不让挖,最后只能一走了之。车费、生活费全丢了,苦白受了。(马鑫摄) 刚开始宁夏人在甘肃挖骨头,当地人还不知道“龙骨”是什么,看著外地人挖,他们说“你们吃得了苦,我们吃不了,太熬人,我们受不了”。后来,发现“骨头”能卖钱,也开始跟著外地人挖。慢慢地他们掌握了采挖技术,也开始自己寻找自己挖。窑洞的尽头,四位村民正在干活。一个洞子最多容纳四五人同时作业,挖洞、挑捡、运土分工明确。他们唯一的照明,就是一盏充电矿灯。(马鑫摄) 土层内骨头时而稀少时而丰富,挖骨人需要将整块土掘下来,然后从土中挑捡骨头。(马鑫摄) 骨质因地域不同而存在明显差异,有的生硬便于挑捡,有的则比较疏松,挑捡起来费功夫。(马鑫摄) 柯名远和村里一位妇女搭伙挖“龙骨”,每天10时进洞,挖到17时结束。200多米深的窑洞,两个人挖了接近十年,有数十条分叉线。(马鑫摄) 午饭简单,馒头夹著咸菜。柯名远说,他们一年除了农忙时节顾不上挖,其他时间都在洞里挖骨头。(马鑫摄) 窑洞的最深处达400多米,挖骨人随著骨头走向变化采挖方向,通常一个洞子两个人能挖近十年,挖进去会有数十条分叉线。(马鑫摄) 出洞口,当地人采挖作业方式还比较原始,洞子直径小,进出须得弯腰曲背。相比之下,宁夏人采挖龙骨历史比较久,已经发展成机械化作业,发电机、电锤头、电动车等工具一应俱全。(马鑫摄) 村民从洞里出来,在夏天搭建的凉棚处收拾行装准备回家。(马鑫摄) 此处的“龙骨”洞距离村子有十多里山路,挖骨人扛著一天的成果下山回家。(马鑫摄) 甘肃庆阳市宁县,47岁的王靖元和50岁的何炫宽挖龙骨有十多年,山里的“龙骨”之前是宁夏人2010年先发现的,后来他们联合当地护林人员把外地人赶跑,便开始自己挖。今天,他们四个人挖了50多公斤,按市场价每公斤35元人民币,每人可以赚300多元。(马鑫摄) 为了防止外地人偷洞,他们四人每天两两轮换住在山里守住。(马鑫摄) 山谷两侧有近十个洞口,挖出来土已经将山谷填平,村民为了不让当地林业部门找麻烦,在平处种上了树。(马鑫摄) 甘肃宁县,来自宁夏的四个年轻人搭伙去偷当地人的骨头洞。他们带头的只有30多岁,他说,去年花了大半年时间熟悉这边骨头资源,几乎所有的洞子都熟悉。(马鑫摄) 图为甘肃宁县村民家中的“龙骨”。据了解,因各地政策收紧、骨头资源枯竭等因素,从事挖骨行业的人正在逐渐减少。从2018年4月份开始,每公斤骨头收购价从20多元涨到了40多元,收买骨头的都是宁夏同心的商人,他们从农民手里收购一手骨头,买回去加工清洗干净,晒干包装,再以每公斤70元至80元卖给河北安国、安徽毫州等药材市场。(马鑫摄) 四个人搭伙偷洞子,挖的人最幸苦,一般是大家轮换著挖。(马鑫摄) 从主道拐进田间小道,五人收拾装备,不开任何灯光快速穿过林区。这里的洞位于林区深山中,白天有当地人采挖。(马鑫摄) 四个人搭伙偷洞子,挖的人最幸苦,一般是大家轮换著挖。(马鑫摄) 漆黑的夜里,一辆桑塔纳轿车穿梭在乡间道路上,从合水县城到目的地大概一个小时车程,路上只遇见两个当地人,他们一直盯著车辆,同行的让把车开快驶过去,以免被发现车牌号。(马鑫摄) 挖骨头结束,返回县城的路上遇到正在打扫街道的工人。(马鑫摄) 晚上挖骨头,白天四个人住在日租50元人民币的旅店,睡、玩手机打发时间。(马鑫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