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传“尝粪忧心”“为母埋儿”惹反感 北京廿四孝石雕挨批
北京市党委宣传部下属的《北京晚报》,近日发文点名批评位于北京朝阳区高碑店村“孝悌园”的一组廿四孝主题石雕,认为原封不动照搬“尝粪忧心”“为母埋儿”“恣蚊饱血”等内容宣传孝道,不合常理又不合时宜。
据悉,“孝悌园”早于2011年8月落成,园内放置了24座传统《廿四孝》石雕,高度还原各个故事场景。在这些雕塑的底部,都刻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教育村民“以孝为天”,特制24孝以教后人。
庚黔娄任官不到十天,忽然心惊流汗,于是辞官回乡,发现自己父亲已经病了两天。医生对庚黔娄说:“要知道令尊病情的严重程度,只需尝尝他的粪便就可以了。粪便苦的话,意味令尊病况乐观。”庚黔娄便按照医生的话去做,发现父亲粪便呈甜味,感到非常忧心。到了晚上,庚黔娄跪拜北斗星,求上天让他用自己生命代替父亲去死。
北京市民:原封不动宣传是“懒政”
《北京晚报》在24日报道称,市民对于这样的“教育”并不认同。有带著女儿到附近游玩的父亲认为,竖立这些雕塑是为了弘扬孝道,出发点是好的,但背后的故事却不能细琢磨。“许多故事也就是当故事听听,现在的孩子根本做不到,也不会去模仿。就说‘恣蚊饱血’,点蚊香就好了,谁也不会拿自己去喂蚊子。”在景区负责保洁工作的刘女士对“为母埋儿”的故事也感到无法理解,她说 “一个三岁的孩子能吃多少东西,埋了他又能省下多少粮食呢?”
除了“孝悌园”受到质疑外,《北京晚报》也指出,市内有不少社区和街头,都不加选择地把廿四孝故事搬出来“教育”大众。例如在望京文化广场,有一面绘有廿四孝图的文化墙。每个典故都以水墨画的形式呈现在市民面前。虽然配文是文言文,但配合著生动的彩图,其中的内容一目了然。
《北京晚报》引述家长称,“时代不同了,这些内容对现代人来说已经没有太大指导意义了,甚至已经失去了参照的价值。”还有人认为,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廿四孝搬到宣传栏里,其实是一种“懒政”。不但起不到弘扬传统美德的作用,反而会引起人们的反感。
不过现场也有退休教师反驳,“虽然传统的廿四孝借鉴意义不太大,但起码说明中国人的孝道是从古代传承至今的,而且深入人心。”
“新廿四孝”呼之欲出
报道称,其实一些社区也意识到廿四孝存在的争议,开始思考如何为孝道文化注入新的内容。有屋苑外墙上就已经设置了一组“新廿四孝图”,没有艰深晦涩的引经据典,也没有大道理,更像是来自朋友的建议。
而在高碑店村的廿四孝雕塑西侧,其实也竖起了一组新雕塑,展现了“常回家看看”、“带父母去旅行”、“假期多陪陪父母”等温馨的生活场景。有自身养老文化研究专家也认为,新孝道应该是尊重人权的,提倡人与人之间平等友爱,人人都能效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