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乡村.图辑】最有感的“一国两制”街道:中英街

撰文: 外部来稿(国际)
出版:更新: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由梧桐山流向大鹏湾的小河河床淤积而成,原名“鹭鹚径”。1898年,当时大清国刻立的“光绪帝二十四年中英地界第×号”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清界”中英街沙头角,西侧为“英(港)界”的沙头角,开始了“一街两制”街道景像。

1898年6月9日,清廷朝臣李鸿章与英国驻华公使窦纳乐在北京签订了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条》,条约规定将九龙界限街以北,深圳河以南的土地租给英国,期限为99年。(VCG)
中英街,位于深圳市盐田区沙头角镇。
次年,中英两国勘界人员来到了沙头角,从海边沿著河道进行测量和勘界,并竖立了木质界桩,上面书写著:“大清国新安县界”。
此刻,沙头角一分为二,变成了“新界沙头角”和“华界沙头角”。(VCG)
接下来,开始有人在河床两侧搭建房屋,陆续出现了摆摊做生意的乡民,逐步形成了一条小街的雏形,它就是今天的中英街前身。(新华社)
中英街共有8处界碑,今天还留存的3至7号碑,是国民党政府同港英当局于1948年共同重竖。(VCG)
由于中英街的特殊性,让许多商店聚集,成了发展快速的小城镇。(新华社)
回归以后,前往特区的人要到深圳市公安局办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才能进入“中英街”,故“中英街”被称作特区中的“特区”。因为里面有香港区域,入景区需要办通行证,普通人办蓝证,每人十元人民币。(VCG)
“警示钟”设立在中英街历史博物馆广场,与中英街界碑相互映衬,是中英街新的一景。(VCG)
19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中英街迎来极盛时期,这条小小的街道上曾经一度有47家香港金店,最高峰时曾一天内涌进游客10万人次。(VCG)
之后的中英街,由于特殊历史、地理关系,成为著名观光景点。再加上同行竞争,商品在价格、包装、功能上,有内地商品不可比拟的优势,这都是吸引各方游客的魅力所在,因此被誉为“购物天堂”。(VCG)
这棵古榕树位于中英街第四号界碑旁,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树干苍劲,枝繁叶茂,由于树根长在深圳一方,叶枝覆盖香港一方,因而构成一幅奇妙的景观,被喻为“根在中国,叶覆香港”。(VCG)
自2018年1月1日起,进入中英街必须办理的《边境特别管理通行证》10元人民币的办证工本费已经取消。(VCG)
旅客伫足观看中英街过去历史的照片。(VCG)
来到中英街,可步行至附近的大鹏湾。(VCG)
中英街及其梧桐山的景观。(VCG)
蓝色长条屋顶处,即为中英街的位置。(VCG)
中英街在中国遭受屈辱的历史背景下,存留著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也促成了中国“一街两制”的奇景。(VC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