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辑】一场大雨“冲出”古代遗迹 两千年前汉代造币厂惊现河南

撰文: 彭琤琳
出版:更新:
2017年10月,因为一场连绵暴雨,河南省南阳府衙地下惊现一座汉代造币厂遗址。2018年1月,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和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对此进行了发掘,文物并于近日陆续出土。(视觉中国)
经过发掘,当地共发现文化遗迹9处,有窑址1座、灰坑8个,主要出土物有“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陶母范数百块、坩埚(残)、铜炼渣、铁工具以及烘范窖遗址等。(视觉中国)
考古人员初步确认这里是一个汉代遗迹,也是新莽时期规模较大的一处重要铸钱地点。(视觉中国)
从现场出土的钱范(模具)和铜钱来看,钱范均为夹砂红陶,用土夹细砂烧制而成,表面用细泥抹一薄层,烧成后表面灰色,其余部分橙红色。铜钱的型腔就在灰色层上,质地细腻,不含砂。(视觉中国)
钱范以“大泉五十”较多,有少量“小泉直一”,未见其他钱文;铜钱有五铢、剪轮五铢、大泉五十、小泉直一、货泉、开元通宝。(视觉中国)
“大泉五十”和“小泉直一”都是王莽政权推行的新币。在一个出土的钱范柄部的直浇道两侧刻有铭文,“始建国元年三月”等字样。 (视觉中国)
“始建国元年三月”的时间为公元9年,正好与记载中王莽政权的时间吻合。 (视觉中国)
中国钱币学会研究员杨君认为,南阳发现的新莽铸币遗址,有望填补中国钱币史领域相关课题的空白。(视觉中国)
考古人员认为此次发掘的部分仅仅是整个铸钱工坊的一小部分。从出土的陶片、兽骨以及H3灰坑内发现的厚10多厘米的疑似粮食遗留推测,这里曾经有极其丰富的人类活动迹象。(视觉中国)
明清看北京,两汉看南阳。来自中国社科院、北京大学和中国钱币学会等机构的专家一致认为,这项考古发现反映了南阳在两汉时期所处的重要政治、经济地位,具有重大历史文化价值。(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