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土为安是中国农民几千年来的传统观念。近年来,随著城镇化进程加快,特别是农村葬礼改革的深入,土葬正在被火葬所取代,传统的葬礼仪式也在慢慢消失。内地一位纪实摄影师,用镜头记录了故乡陕西关中地区农村的一场传统土葬仪式。这些古老而隆重的场景将永远留在历史的底片上,成为一段中国农村记忆。(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农村中一旦有人去世,村民们会突然聚集在一起,合力在一户村民家外支起木头架子,盖上篷布,吊起灯饰。(视觉中国) 然后,村民们擡著一顶绘著八仙过海图案的轿子,前往有人去世的人家,期间,还伴随著鞭炮的鸣响。相传,放鞭炮是让先人的灵魂知道送殡者队伍会一路送其安息;还有另一个含义是告知周围的孤魂不要来打扰先人。(视觉中国) 头戴疙瘩帽、披麻戴孝、高亢的唢呐、深沉的洋号,这些元素构成了关中农村葬礼的景观。这是在老人下葬的前一天,儿孙们带著祭品和花圈去祖坟祭奠。这些隆重的礼仪一方面是为了缅怀逝者,更重要的是教育子孙后代行孝。孝悌文化、家族凝聚力在仪式中传承、发扬、巩固。(视觉中国) 葬礼当天,在天还没亮,去世老人的遗体从家中离开前,总管会高喊“起灵”,随后孝子在门前摔碎土盆起身。(视觉中国) 老人棺木上刻的图案,龙代表男性,凤代表女性。许多子女愿意在老人身体硬朗时为老人选棺木,据说这样老人可以长寿。 (视觉中国) 农村土葬是神秘的、庄严的。葬礼中蕴含了亲情和农民对土地的情感。去世老人的儿子进到墓道中,将里面清扫干净,寓意给百年后的老人一个干净的长眠之地。(视觉中国) 下葬的时候,需要全村的男人一起擡棺。村民们有句口头禅“白事家家门口过”,意思是谁家也免不了会有老人过世那一天。(视觉中国) 棺材送进墓道内,打墓的匠人背靠棺材,用脚蹬墓道将棺木送入墓室。关中农村经济条件略好点的人家,墓葬结构都是砖垬墓。(视觉中国) 棺材下葬后,村民们一起回填,天还没亮,一座坟头已经填起。吹唢呐的乐人在燃烧的花圈旁,吹奏起苍凉的曲子。(视觉中国) 按照村里的传统,老人去世后子孙需要守孝三年。三周年时,还需举办仪式——立碑。立碑仪式往往很隆重,这个仪式像征著老人过世后子孙们的财力、运势。只有立了碑,儿孙守孝才算结束,可以“脱服撂孝”不用再穿白衣服了,葬礼才算真正完成。(视觉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