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日,在巴林麦纳麦举行的第42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贵州省梵净山获同意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令中国至今拥有的世界遗产增至53个。据介绍,梵净山拥有独一无二的“生物多样性”、“生态过程”、“自然美”等价值,曾有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指出,梵净山忠实记录当地森林演化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梵净山被誉为“黔山第一山”,是武陵山脉的主峰,位于贵州省东北部的印江、松桃、江口三县交界地带。 位置正好是云贵高原东部边缘向湘西低山丘陵过渡的大斜坡地带,即中国阶梯地势第二级与第三级的过渡地区。 梵净山主要由变质岩组成,周围被广阔的喀斯特地貌环绕,展现出独特的地质、生态、生物和景观特征。 梵净山拥有最重要及显著的多元性生物自然生态栖息地,保存了世界上少有的亚热带原生生态系统。 同时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并有大量7000万至200万年前的古老珍稀孑遗物种。 曾有专家指,像梵净山这样好的植被生态,全世界其它地方难以比拟。 梵净山与佛教渊源颇深,自古为弥勒菩萨道场,同五台山、峨眉山、普陀山、九华山等并居佛教名山之列。 梵净山的佛教文化也很丰富,涵盖在山上的寺庙,碑石摩崖、天桥,奇峰经石、洞穴、佛光幻影和山花红叶。 为了保护梵净山,1956年10月,梵净山被林业部划定为天然森林禁伐区(自然保护区)。1978年梵净山自然保护区成立,并组建了专门的保护区管理机构。 1986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首批17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之一。 1987年,梵净山成为中国第二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区网络成员,成为中国第四个加入该网络的自然保护区。 2017年,经国务院批准,梵净山成为了2018年中国申报世界自然遗产的唯一项目。 2018年7月2日,梵净山在世界遗产大会成功列入世界自然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