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国门”北京首都机场 暗藏哪些环保黑科技?

撰文: 当代中国
出版:更新:

北京首都机场被誉为中国“第一国门”,1958年投入服务,是新中国第一个启用的民用机场。2018年,北京首都机场接待了过亿人次的旅客,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客流量的机场,仅次于美国亚特兰大国际机场。
千禧年代,因应首都机场第一和第二航站楼使用量饱和,加上要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国务院通过兴建第3航站楼,找来著名英国建筑师、香港国际机场的建造者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

诺曼‧福斯特重环保 起楼前先计碳排放

英国建筑师诺曼·福斯特(Norman Foster)是1999年“建筑界诺贝尔”普立兹克奖得主,作品遍全球。他同时亦是一位机场建设专家,香港国际机场及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等都由他兴建。诺曼·福斯特的作品富现代主义特色,经常以玻璃和钢材来起楼。

除了著重空间打造,诺曼・福斯特亦非常重视可持续发展:“对我来说,可持续发展并非关乎潮流,而是始终如一的原则。”

诺曼・福斯特的建筑事务所拥有一支可持续发展队伍,早在动工之前便会评估建筑物在兴建期间、使用时期及翻新阶制造的总碳排放,以便及在设计过程做出相应的减碳决定。这些措施在2008年落成的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可见一斑。

诺曼‧福斯特是1999年“建筑界诺贝尔”普立兹克奖得主。他认为身为建筑师:“你要为现在而设计,并意识到过去,为本质上未知的未来而设计。(As an architect, you design for the present, with an awareness of the past, for a future which is essentially unknown.)”(南华早报/当代中国授权)

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 以东方巨龙为题

由诺曼‧福斯特设计的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在2008年北京奥运开幕前落成,崭新便捷的航站楼为全球旅客提供便捷的大门。

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以东方巨龙为主题,采用紫禁城的红、黄二色为主调。机场空间宽广,面积相当于120个足球场,由楼高约十层楼的红色梁柱支撑,气势磅礡。

3号航站楼建成后,北京首都机场亦一跃成为中国国内第一个3座航站楼、双塔台、3条跑道同时运营的机场。(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北京首都机场 龙鳞状天窗采光佳 免西斜

诺曼‧福斯特说过,北京首都机场是在他早期作品、英国伦敦史坦斯特机场和香港国际机场的改造与演变。

一如他过去的设计,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贯彻了他的对高科技物料的运用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执着。例如机场天花设有155个龙鳞状天窗,全都面向东南,有利采光,避免斜阳西照;天窗具自动开关功能,有助通风和调节室内温度;玻璃幕墙采用的是中空的镀膜玻璃,能收隔热隔音之效。北京首都机场副总经理黄刚曾经估计,上述节能措施每年能为机场节省160万千瓦的电力。

北京首都机场天花设有155个三角形的龙鳞状天窗,除了有利采光,其自动开关功能更有助通风和调节室内温度。(视觉中国/当代中国授权)

北京首都机场 玻璃幕墙向外倾 室内倒映不反射

诺曼‧福斯特认为,建筑本身必须满足人的使用需求,尤其是机场这样的大型公共建筑。

细心欣赏,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暗藏很多贴心细节。例如玻璃幕墙不是垂直兴建,而是向外倾斜15度,这样乘客就不会被玻璃反射的室内影像影响视线;大楼室内数十米高的巨型钢立柱,不但起着支撑天花的作用,更藏着电线和雨水管道等设施;天花白色条状吊顶的走向,全都是由南向北,形成一个天然指示系统,给予旅客方向感。

从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可见不少香港国际机场的影子,建筑师诺曼‧福斯特直言,这里是从香港国际机场的设计中演变出来。北京首都机场以东方巨龙为主题,结构上采用了楼高约十层楼的红色柱作支撑。(Shutterstock/当代中国授权)

北京首都机场 见诺曼‧福斯特的环保智慧

除了在设计上做到节能,动工之初,诺曼‧福斯特团队已采取不少环保措施。一般基建,只会在工程期间兴建工地用的临时道路和排水设施,但北京首都机场第3航站楼早在施工之初,把附近的马路和排水系统兴建好,尘土飞扬的情况大大降低,亦可避免废水流出。

耗资270亿元人民币打造、建筑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的北京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用了4年时间完成,2008年2月29日投入服务后,令全机场的滑行跑道由71条增加至137条,停机位倍增至314个,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单体航站楼。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名建筑师在香港|凌霄阁占士邦MI6大楼 广州南站由同一人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