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金王”马龙来港再献技 乒乓球天团如何炼成?

撰文: 当代中国
出版:更新:

巴黎奥运国家队代表团8月29日抵港访问3日,合共有65名运动员来港。乒乓球队方面,马龙、樊振东、王楚钦、陈梦、孙颖莎、王曼昱等奥运金牌得主出席“奥运健儿大汇演”及示范表演。
乒乓球队“一哥”马龙曾于2021年代表国家队访港,不少市民期待这位“六金王”再次来港展现精彩球技。
中国乒乓球人才辈出,顶级球手的“夺冠秘诀”都有哪些?选拔竞争如此激烈,他们背后又承受着多少压力、付出了多少努力和艰辛?乒乓球能够成为“国球”,深受大众百姓喜爱,除了因为这项运动在中国拥有最辉煌的竞技成绩,还有哪些原因?乒乓球对于中国人的意义又是甚么?重温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或许能为解答这些疑问带来一些灵感。

2021年12月4日,乒乓球代表马龙和许昕在伊利沙伯体育馆举行的“奥运健儿大汇演”上表演花式乒乓球。(当代中国授权)
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讲述中国人为何如此擅长乒乓球,乒乓球的“举国体制”是怎样运行的以及乒乓球国家队的秘密是甚么等宏大命题。(《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分为6集,时长共约140分钟,早在2016年3月于央视播出,为当年的里约奥运会预热。纪录片用较大篇幅展示了中国乒乓球运动员在赛场下的训练和生活,讲述王皓、张继科、马龙、许昕、樊振东等世界冠军球手如何备战东京世乒赛和里约奥运会。在提及2013年中国乒超联赛时,中国球迷熟悉的德国名将奥恰洛夫(Dimitrij Ovtcharov)亦有不少镜头。

教练是每位世界冠军背后功不可没的英雄。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介绍了国家队四位主力教练,从左到右分别是:秦志戬、吴敬平、肖战、李隼。(影片截图)

培养一代代世界冠军 中国乒乓球队教练功勋卓著

中国乒乓球队能成为王者之师,培养出一代又一代世界冠军和奥运冠军,运动员身后的教练贡献良多。纪录片介绍了国家队四位性格鲜明的传奇教练——张继科的师父肖战、马龙和许昕的师父秦志戬、王皓和马琳的师父吴敬平、张怡宁和王楠的师父李隼,同时也纪录了这四位教练与徒弟们的训练时光和交流方式。

吴敬平看上去温文尔雅,手下的弟子却以球风凶狠著称,准备退休之际收了时年16岁的新星樊振东做关门弟子。吴敬平在国家队集训时坚持每天早上6点起床,陪樊振东练习接发球。樊振东一天四练,晚上10点还在看录像进行业务学习,吴敬平就在旁边耐心指导。

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拍摄的时候,16岁黑马樊振东刚刚显露头角,如今已经一跃成为乒坛巨星。(AP/当代中国授权)

女队主教练李隼跟吴敬平相似,在很多队员心中是如同父亲一样的教练。李隼亲手培养出教三位女子“大满贯”选手,但他仍然评价自己“不善于跟女人打交道”。为此李隼更注重细节,把女队员如女儿一般看待,热身时帮她们做拉伸运动,希望趁这些互动时刻听听队员们的想法,帮助她们排忧解难。

而秦志戬是一位年轻的教练,许昕眼中的秦志戬认真、细致、低调,因为把全部心思和精力放在队员身上,白头发迅速增多,体重骤降。秦志戬则感觉到许昕和马龙两位徒弟受到他的性格影响,都比较安静。

许昕曾经是秦志戬的徒弟,后来转到吴敬平麾下,再后来陈玘是他的主管教练。(《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与上述三个队伍风格完全相反的是肖战的“恶魔军团”,从脾气暴躁的陈玘,到经常被禁赛的丘贻,再到生性叛逆的张继科,国家队最难管理的队员几乎都在肖战的麾下。不过,肖战在纪录片中表示,他更喜欢这种不好控制但有血性、有个性的运动员,哪怕与队员沟通交流不多,大家也能心灵相通。

在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中,教练肖战形容与张继科的关系不像徒弟,而是“浴血奋战”的兄弟。(《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中国乒乓球队长盛不衰 幕后团队的力量

至于国家队有哪些隐藏的“制胜法宝”?中国乒乓球队为甚么能长盛不衰?《乒乓球在中国》给出的答案是,这得益于强大的技术支持和完备的后勤保障。

纪录片通过国乒队体能教练陈洋的视角,介绍体能教练如何根据主力队员的特点来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比如陈洋提到,马龙的手指又细又软,适合弹钢琴,而乒乓球竞技对手指和手腕的力量要求比较高。既要提高马龙的手部力量,又不能放任他强行改变技术导致手腕受伤,陈洋为此制定了一套有针对性的体能训练套餐。

国家队主力马龙有一双又细又软的手,贸然改变技术但手腕力量跟不上就会受伤,因此需要体能教练帮他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场上有球员冲锋陷阵,场下有幕后工作人员默默付出。当国乒队队员在训练或比赛中遇到症结的时候,最常求助的就是球队的科研人员。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也展示了这班幕后功臣如何反复认真分析每一场比赛,花大量时间做数据统计工作。

比如1个小时7局4胜的球赛,需要3位科研人员花至少7至8个小时去“摘球”,记录每板球的速度、力量等情况,甚至从运动员捡球时间的长短来帮他们找到赢球的节奏。此外,科研人员还会分析跟中国队对战的球员的得失分线路,以及摸透对方的性格和心理素质,供中国运动员在赛前熟习。

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介绍了中国乒乓球队众多的幕后科研人员,他们在分析球员比赛数据上做到极致。(《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站在世界巅峰的运动员们不仅要有天赋,还要付出坚持不懈的努力,以及拥有强大的心理素质,顶住方方面面的压力。观众看到运动员们在赛场上从容自信、光芒四射,却未必知道他们遇到过哪些磨难和伤痛,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带观众一窥中国乒乓球手艰辛的训练过程,以及运动员个体的成长和挣扎。

中国乒乓球人才选拔残酷 乒乓少年为梦想奋斗

有人开玩笑说,外国人眼中乒乓球的难度分为“简单、困难、地狱、中国队”,这既说明了国乒队的世界地位难以撼动,也揭示了内部竞争的激烈程度。中国乒乓球的梯队建设,具有全世界最健全与完善的培养机制,但球员要从塔基走到塔顶,中间需要经过严格的筛选,面临愈来愈大的困难和孤独,这些在纪录片中也有一一呈现。

据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介绍,中国的乒乓球运动员几乎都是从学龄前就开始接触乒乓球,10岁左右接受专业训练。(《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乒乓球在中国》走访了一些训练基地和体校,通过纪录片的镜头,观众能看到那些为乒乓梦想苦练的小孩。片中一位10岁女孩的梦想是当世界冠军,光宗耀祖;还有一位11岁男孩已经拿遍他所在年龄组的所有冠军,他的梦想是以后能超过男子大满贯选手张继科。

但残酷的竞争让大部分人都将面临淘汰,是否要把孩子培养成为职业的乒乓球运动员,是每个家长都要面临的选择。纪录片也摆出了一些家长的态度,有家长深知体育比赛不会只赢不输,因此只寄希望于孩子能通过乒乓球比赛锻炼性格,学会想办法承受输的滋味即可。

也有家长持观望态度,给孩子留了一条重回学校读书的退路。而有些家长则执着地怀揣冠军梦,甚至辞掉工作专职陪伴孩子练球,希望自己和孩子都要做与众不同的人。

作为国球,乒乓球运动在中国成为一项淘汰率高、成才率低的运动,从青少年业余体校,到省市专业队,再到国家队,一级一级如大浪淘沙。(《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乒乓球运动扎根中国基层 老少皆宜的健身活动

乒乓球在当代中国受到前所未有的礼遇,被奉为“国球”,这项运动为中国带来了无数荣誉,也是中国与世界各国传递友谊的桥梁,既是民族自信,也是外交文化。但对于很多中国人来说,乒乓球运动除了是一项竞技比赛,还是一种生活方式,能带来健康的体魄和快乐的心情。各种跟乒乓球有关的比赛,每时每刻都在中国的某一处角落进行,精英与草根并存。

中国乒乓球协会主席刘国梁曾在微博透露过一组数据:中国乒乓球人口将近1亿,其中有专业选手2000人,业余体校3万人。一周打两次以上、一次一小时以上的民间乒乓球爱好者多达8300多万人。(《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辽宁鞍山是运动员李晓霞、马龙和郭跃的故乡,被称作中国的“国球乒都”。纪录片《乒乓球在中国》介绍,在这个人口不足400万人的城市里,从事乒乓球运动的人就有十几万。

鞍山“全民皆乒”现象被看作中国大众乒乓球运动的缩影。在纪录片中可以看到鞍山市民对乒乓球的热爱,少年儿童培训基地遍布城乡,各个社区都有乒乓球活动站。户外灯光乒乓球场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运动景象,上至80多岁的长者,下至几岁的儿童都是能成为球场会员,从天亮打到天黑。

乒乓球规则相对简单,也没有身体的直接碰撞,较为安全,是一项老少皆宜的运动项目。(《乒乓球在中国》影片截图)

正如片中描绘中国的乒乓球群众基础时说道:“无论他们是工人、农民、学生、官员、残疾人还是外国人,只要手握球拍,他们就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乒乓球爱好者。在中国,乒乓球是健身法宝,是社交的武器,是为国争得荣誉的国球。”《乒乓球在中国》讲述了中国人为何如此擅长乒乓球,也会回答了乒乓球运动对中国人的意义。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筲箕湾长大的乒乓球王! 容国团夺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