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均预期寿命从35岁升至78岁 中国为甚么能做到?
人可以活多久?如果你生活在香港,这个答案是85岁左右。香港人十分长寿,2021年,男性出生时平均预期寿命是83岁,女性则是88岁,排在世界第一。
与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人均预期寿命是82岁。同属一线城市的北上广呢?预期寿命也在82至83岁之间,基本与香港看齐。
至于内地欠发达的城市,例如西北部的兰州,虽然人均预期寿命较发达城市短,只有74岁。不过,这个数字跟75年前的中国相比,已是翻了一倍。
1949年之前,中国人均预期寿命只有35岁。也就是说,75年前的中国人,最多只敢想像拥有一个35岁的人生,放在今时今日难以想像。
现在是中国人历史上最长寿的年代。中国人会不会更长寿?答案是肯定的。2020年,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是77.93岁。“十四五”规划提到,要用五年时间,将中国人的人均预期寿命再提高1岁左右。
人均寿命1岁的增长,在数据上看起来只是一小步,对于民生福祉来说却是一大步,是经济、医疗的全面提升和保驾护航。
从饥荒、吃饱到吃好
新中国成立前,国家积贫积弱,面对战乱、饥荒、天灾、传染病等威胁,民众毫无抵抗之力,活下来已经不容易,长寿自然是无从提起。
到了和平年代,建国之初,中国仍处于一穷二白阶段,当时最的大考验,就是要让5亿人口吃饱饭。要解决国民的温饱,保障粮食生产最为关键。
1949年到2018年,中国粮食年产量增长近5倍。今天的中国,可以养活14亿人。袁隆平之所以受人尊敬,正因为他一生都在为中国人的饭碗奋斗,他研发的杂交水稻如今已种在中国一半的水稻田,单是每年所增加的产量就可以养活7,000万人。
从饥荒,到吃饱,再到吃得好、吃得丰富、吃得健康,中国人餐桌上的果、菜、肉、蛋、奶愈来愈多,膳食结构更加科学,儿童能够健康成长和发育,就有了长寿的基础。
防治传染病 与瘟疫斗争
但即便能丰衣足食,还有可能敌不过瘟疫。上世纪50年代,传染病就是中国人死亡的最大原因之一。
当时,天花是中国死亡率最高的急性传染病,每年有近万人丧生。脊髓灰质炎,又称小儿麻痺症,是另一种致命的传染病。
1955年,江苏南通出现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脊髓灰质炎大流行,发现1,600多宗麻痹型患者,病死率超过27%。后来国家通过提高疫苗接种率,最终消灭了天花、脊髓灰质炎。
50年代末的麻疹也造成约30万人死亡。为了战胜麻疹,国家同样以接种疫苗手段,强化免疫来控制麻疹,近30年来至少避免1.17亿人发病、99万人死亡。正是得益于对传染病的精细防控,中国有更多的孩子能健康长大。
医疗卫生水平提高
上文提到,香港是全球人均寿命最高地区。有研究报告指与少吸烟是关键,亦有人指跟清淡饮食习惯有关。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医疗资源,香港的医疗条件达到国际一流的水平,在某些领域甚至领先欧美等发达国家,港人长寿跟完善的医疗保障体系也密不可分。
而内地的欠发达城市,特别是贫困地区,要跟香港或者北上广深这些一线城市比拼卫生医疗水平,自然有明显差距。因此国家正通过健康扶贫工程,保障农村贫困人口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
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此处曾经是中国最穷的地方之一,医疗卫生资源严重滞后,小病容易积成大病,大病亦无法及时发现。2016年起,广东佛山承担起对口凉山扶贫任务后,派来专业医生免费医治当地的病患者。帮扶团队又带来先进的医疗设备,帮村民做健康检查,指导他们日常如何保健,改善全民健康状况。
全民医疗保障是中国人均预期寿命提高的另一重要因素。2021年,中国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覆盖率达到九成六。数据更显示,65岁及以上老人做过健康检查的比例达到66.2%。
这个数字意味甚么?原来要提高预期寿命,“防未病”也很关键,也就是要先找出潜在疾病,采取预防性治疗。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糖尿病、肿瘤在内的四大慢性病是现代人主要致死原因。
而通过健康体检等手段,就能尽早发现慢性病高风险人群。由于慢性病药物也已经纳入医保报销,一旦患病,医保亦能帮病人减轻经济负担,实现“病有所医”,应保尽保。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2012年,中国每千人拥有医生数量为1.92人。2020年,这个比例上升到1000:2.9,也就是每千人可以获配三名医生负责。2025年,“十四五”规划完成后,这个数字还会继续上升,每千人拥有医生数3.2人。
从不断增长的数据可以看出,为提高人均预期寿命,国家在提高医疗卫生水平上所作出的努力。这是有赖于经济、社会和科技实力的提升,国家才有底气地许下“提高1岁”这个“健康承诺”。同时也因为有了1岁这个的“小目标”,医疗、养老、扶贫等领域的工作仍在不断完善和前进。
本文获“当代中国”授权刊出,欢迎关注:https://www.ourchinastory.com/
延伸阅读:中国怎样应对老龄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