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塑砵兰街・序】年轻人眼中的香港Brooklyn 让砵兰街混乱下去
我们都熟悉砵兰街。
那片总是头顶压着霓虹灯的街区,曾经繁荣一时的声色犬马之地,在外国人眼中最龙蛇混杂的小江湖。这都是砵兰街,只是如今经已老了。
当近年香港多个老区都面临转型,在新旧交替间发展出不同的“微型社区”,无论是发展商、小店、住客,以致一般人,都在努力发掘老区的剩余价值,甚或独有价值。就如观塘、新蒲岗、深水埗、黄竹坑、西营盘、坚尼地城,都相继被注入新的空间用途来重建城市的秩序与面貌,砵兰街又何以能够独善其身?
如今走过砵兰街,老店犹在,亦已不在。未至于人面全非,却早也默默地起着变化。
一道“新浪漫”霓虹灯牌,仿佛标示起属于砵兰街的“新浪漫”已不再专属于色欲。
那亦可以是一种在地时尚。
一条街,看不尽的世界
“有外国朋友说过,砵兰街就像纽约的Brooklyn。”Charlie说,她在半年前来到砵兰街这边开咖啡店。她的说话引起了我们的兴趣,去重新探索这个地区。
就如Brooklyn,砵兰街虽然混杂,却独有自己的秩序和气息。砵兰街全长1.5公里,由旺角界限街,经过太子,一直延伸至油麻地。如果曾经完整地走过一次,你会发现砵兰街要比你所想的还要“复杂”。靠近界限街的一段,因邻近从前是殡仪业集中地的碧街,现时还可以找到不少长生店、道堂、杂货舖、药材舖、旧书舖、烧味舖。而我们印象中的砵兰街,大概都在亚皆老街那一边。因为当年是华洋杂处之地,由最初的酒办店、洋服店、餐馆,发展出戏院、唱片店,还有麻雀馆、时钟酒店、夜总会等娱乐事业。一条砵兰街,不止存在着日夜两个世界。
因为租金离开,因为租金回来
其实十多年前,砵兰街已经历过一次变天。2005年朗豪坊开幕,作为亚皆老街/上海街的重建项目,一拆就拆掉了180万平方呎的旧住宅用地,吞并了七条街。人流多了,地价贵了,邻近的砵兰街当然首当其冲,淘汰了一批老店。但更加讽刺的是,砵兰街近年的改变也是因为租金。“对比外面,这里的租金还是相对便宜。”Charlie说。尤其对于一众创意工业来说,回报缓慢,租金从来是最大的诱因,于是近年又吸引了好些人的视线。
珍惜老区,低调融入
对于年轻人来说,老区的魅力不纯粹来自于“老”,而是他们可以在原本就多元丰富的环境下,去做些自己认为有意思的事。所以他们并不急于改变这里,而是采取低调融入的方式,“去做些有趣一点,但知道难以赚大钱的事;或者也会令这个地方多点活力。”放眼看去,砵兰街的改变也许不起眼,一段路上,五金舖、车房、洗衣店、食店、杂货店现时仍旧并存,没有发现新挂起的巨型霓虹招牌,但老店中间会突然冒出一间气氛回异的餐厅、画廊,或工作室,让你识意识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而这些变化足以令人对老区重燃兴趣。
其实,我们乐于看见老区改变。但在改变当中,我们希望看见更多对环境、人文的回应,还有呼应老区面貌的创意出现。接着,我们将先介绍一系列进驻砵兰街的创意单位,从他们的视觉,重新了解砵兰街,作为【重塑砵兰街】系列的第一篇章。请留意明天的后续报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