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正字】台湾字体控纪录片 鬼妹说汉字

撰文: 麦婉婷
出版:更新:

文字、字体或字型,当然不只是文青、字体控或平面设计师的“潮物”。无论影像如何迅速即达我们的眼前,文字仍是不可或缺。每“只”字所包含的历史、美学、设计与社会文化,超越人们的想像。

曾拍下两出获高度评价纪录片《Design & Thinking》及《Maker》的台湾影像创意公司MURIS,将会以新作《汉字》纪录片回归,片中所说的不只是关于中文字的由来,而是希望分享文字背后的故事。

在《汉字》纪录片中,除了以镜头寻找日常生活场景中的文字外,还摄下18位遍布全球的汉字文化贡献甚多的人,说出他们对字的想法和经验,包括以漫游角度书写中文字型的《字型散步》共同作者柯志杰、台湾唯一活版铸字厂日星铸字行老板张介冠、香港首位中文字体设计师柯炽坚、日本著名字体设计师小林章等等。

日常生活场景正好是看字的“好地方”。(《汉字》截图)
不少人对字型设计有兴趣,可是字型设计却养不起一个设计师。(《汉字》截图)

当西方人说自己在汉语地方学习中文,每天花数小时练字,又将中文字简化成易懂的图像让人学习,以中文作为母语的笔者,坦然惊觉自己对字的理解和尊重,竟及不上一个老外,字里行间的学问更是深似海。

虽然文字的诞生是为了纪录特定的事物,但随文明和技术发展,文字与视觉文化、平面设计、艺术领域扯上关系,于是文字由仅是代表事物再次变回一个抽象符号,与日常生活、社会文化相承相依。由书法家的字到电脑屏幕中的字,已有多种风格、派系或字款,而招牌的字、路牌的字,更意味一种集体回忆与共同文化。有团体或个人创作单位更创作字体或字型,也有人为小巴牌、手写招牌、电影等字体留下实体纪录。

现代人已很少执笔写字,但片中西方人依然练习书写中文字。(《汉字》截图)

为什么我们能共同感觉到康熙字典体的复刻味?为什么“劲揪体”、“自由香港字型”、“港铁宋”能一而再再而三成为热话?手写字是如何变成电脑字,在电子世代内字又担当什么角色?字在文化领域又如何有助构建身份,提供另一重意涵?也许《汉字》提供一个答案。

《汉字》网站 www.hanzithemovie.com/chinese

《汉字》众筹网站www.kickstarter.com/projects/379201360/hanzi-a-documentary-on-chinese-typogra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