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介|大豆无处不在?新书《一豆一世界》解构大豆不为人知的隐秘

撰文: 何国龙
出版:更新:

“豆”予人的印象是微小、平凡,但原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最常接触到的大豆,对于世界的影响力非常巨大。上月出版一本由香港土生土长的科学家林汉明教授所著的新书《一豆一世界——从大豆历史、食品文化到现代经济科研》中,解构了有关大豆很多不为人知的隐秘。

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料显示,平常人每周会消耗一公斤以上的大豆。(图片来源:Unsplash)

大豆起源自中国,有著数千年的人工种植历史,最早被记载于《神农书》中的《八谷生长篇》:“大豆生于槐。出于泪石云山谷中,九十日华,六十日熟,凡一百五十日成。”——说明了大豆的生长情况。大豆除了作为主要的蛋白质来源,原来于工业用途亦非常广泛,加工出来的成份可以用于制造塑胶、人造纤维、火药等的原料,提炼出来的豆油亦是润滑油、橡胶、防腐剂等的原材料,另外可用于医药业、食品工业等多达500种用途,有可能我们走进超市内见到的种种产品都涉及大豆。据世界自然基金会(WWF)的资料显示,平常人每周会消耗一公斤以上的大豆。

有没有想过,我们走进超市内见到的种种产品都可能涉及大豆(图片来源:Unsplash)

《一豆一世界》书中的序言指出:“对于很多人来说,大豆这廉价农产品很平凡,甚至习以为常得险些忘记了它的存在和价值。但随著近年世界格局的改变,粮食危机的呈现和对可持续农业的挑战,大豆这种国际商品的供求,又再引起大众的关注。”虽然大豆源于中国,一直到上世纪中期之前中国一直都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地。直到70年代美国一跃成为全球最大的大豆出口国,5年之后巴西亦超越了中国成为第二名,连同阿根廷和巴拉圭这4个美洲国家占据了全球9成以上的大豆出口。相反地,中国的大豆消耗量有增无减,是为全球最大进口国,当中有8成多是靠进口的,慢慢形成了“大豆危机”并影响著国际间的经济博弈。书中亦有指出:“有南美国家为了种植大豆以赚取可观的收入不惜砍伐原始森林”,大豆的生产在过去半世纪增加了十多倍,对于环境影响极为庞大。

枝豆和毛豆其实是菜用鲜食大豆的不同名称(图片来源:Unsplash)

由于大豆拥有丰富的蛋白质,比起相同重量的肉类高出2倍,是人们、特别是素食者日常吸收蛋白质最好的来源之一,常见的豆浆、豆腐,以至是加工食品如酱油、纳豆等,全是由大豆制成,原来连备受欢迎的小食,日本的枝豆和中国的毛豆都是大豆,虽然外表看起来与平日见到的黄豆有所不同,书中指出:“枝豆和毛豆其实是菜用鲜食大豆的不同名称,在豆荚仍然是绿色和柔软、种子饱满翠绿但还未完全成熟和脱水时便收成。”生大豆还有医药效用,《神农本草经》记载:“生大豆,涂痈肿,煮汁饮,杀鬼毒,止痛。”不过对于当中所指的是未煮热还是未成热的大豆则有待考究。

图片来源:Unsplash

至于另一种最常见的大豆制品豆腐,据闻是西汉时期的淮南王刘安于炼制长生不老丹时意外发明的,书中解释了豆腐的制作过程:“通过点卤过程后凝固沉淀的大豆蛋白,用不同方法去凝固和压榨,会产生不同效果,制造出不同种类的豆腐。”于不同地方有各自的豆腐制法,中国南方会用石膏来凝固大豆蛋白,所制成的豆腐含有较高的钙质。北方则用盐卤来进行点卤,日本的盐卤会以蒸发海水获得甚至直接用海水。此外,豆腐也有很多变化种类,例如豆浆蛋白刚凝固后未经压榨的产品是豆腐花,压榨去水后成为豆腐。如果是含水量较多的,就是质地柔软的软豆腐及日本的绢豆腐。相反,含水量少的则是质地较硬的是硬豆腐以及日本的木绵豆腐。完全脱水的话则会变成豆腐干,热门火锅配料豆腐泡是经油炸的豆腐,很好吸收汤汁的蜂巢豆腐是将硬豆腐冷冻后再解冻而成的,还有腐皮则是煮热豆浆时表面所形成的第一层大豆蛋白质,将此层薄膜晾干,如果是第一层之后的薄膜加以晾干则成为腐竹/枝竹。

《一豆一世界——从大豆历史、食品文化到现代经济科研》

《一豆一世界》一书以深入浅出的方式分享关于大豆的冷知识和小故事,当中涵盖个人的饮食健康以至是宏观的国际局势。作者林汉明教授现为香港中文大学卓敏生命科学教授,兼任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多年来发表科学论文逾200篇,从事大豆研究超过25年并引领大豆创新研究,包括首度利用基因组及遗传学技术获得大豆耐盐主效基因,其后与甘肃省合作伙伴成功育成三种获审定的耐逆大豆,并且无偿交予当地农民种植。其团队于上月更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的支援下,将其研发的耐盐耐旱陇黄大豆种子带上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升空,目的是进行航天实验观察在太空环境的生长变化。

《一豆一世界——从大豆历史、食品文化到现代经济科研》

作日:林汉明

出版社:三联书店(香港)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5月

ISBN:9789620452666

港幤定价:$1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