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首个科幻大会 今明两日与雨果奖得主齐开拓想象
西方科幻电影不时会出现香港的场景,比如最近上映的科幻大片《攻壳机动队》就有部分取景自香港。但香港举办科幻为主题的国际会议,则是首次。今明两日,科幻推广组织“美伦”(Melon)在港举行首届科幻大会,邀来知名科幻作家及科技产业界人士,探讨科幻产业发展。
科幻是一个产业
相信没人会怀疑科幻是一个产业,从荷里活每年拍多少卖座科幻电影便可窥一斑。而科幻题材早在电影中发展多年,由电影发明后最早期的法国黑白无声电影《月球旅行记》(1902年),二战前的德国表现主义无声电影《大都会》(1927年),至六十年代末史丹利・库柏力克(Stanley Kubrick)的《2001太空漫游》和八十年代的《银翼杀手》等等,都成为了电影史上不能不提的经典作品。
支撑起科幻产业的,除了电影,当然还有科技发展、科幻小说等,三者之间往往互相影响。比如,科幻小说可改编成电影,以影像呈现,电影的呈现方式及效果则得益于科技发展;而科幻小说与电影中的大胆科技幻想,假以时日又可能真的会在现实的科技发展中出现;科技的发展又会进一步刺激科幻小说家、电影编剧对未来的想象。科幻产业之大,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近十多年来,科幻电影的发展最为引人瞩目。数码科技的逐渐成熟,使得电影中的虚构场景呈现得愈趋逼真,即使以前难以呈现的情节,如今也能通过CG合成等技术实现。这两年,VR(虚拟实境)等新技术突飞猛进,对于科幻产业的发展又会带来怎样的影像?这是此次科幻大会关注的主要议题,首天(行业日)活动以“数码革命对科幻产业影响”为主题,活动包括多个研讨会和论坛,由多位从事科幻小说、电影和游戏出版等业界人士分享有关行业的发展。
科幻产业东移?
这次在香港举办科幻大会,不无意义,或许代表了亚洲的科幻产业开始受到重视。过去很多经典的科幻作品的确都来自西方国家,但亚洲其实也有广受肯定的创作,例如电影《攻壳机动队》就是改编自日本漫画家士郎正宗于1989年连载的漫画作品;1984年的日本科幻灾难电影《哥斯拉》也得到美国电影公司青睐,重拍上映。而中国虽然早在清末民初已有人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但中国科幻小说引起国际关注,则是从中国科幻作家刘慈欣的《三体》于2015年获得雨果奖长篇小说奖开始。雨果奖是国际科幻文学界最具份量的奖项之一,另一同等份量的奖项则是星云奖。《三体》获奖次年,另一位中国作家郝景芳又凭《北京折叠》获雨果奖中短篇小说奖。两位中国作家连续两年获得雨果奖,使中国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科幻热。在中国,写科幻小说的新生代作家还远远不止这两位。
这次科幻大会便会请来郝景芳和同是雨果奖得主的美国作家Charlie Jane Anders对谈,其他对谈嘉宾还包括“中国星云奖”得主王侃瑜和陈楸帆、“银河奖”作家夏笳、陈致宇和Andrew Bannister;而“星云奖”作家吴霜、“世界奇幻奖”作家Lavie Tidhar和“中国星云奖”小说家和编剧谭剑则分别以“中国古今科幻发展”、“国际科幻文学的大趋势和思维”和“制作优秀华语科幻电影比登陆火星更难?”为主题作演讲。
为期两天 次日免费入场
首届“美伦星际科幻大会”为期两天,第一天为“行业日”,第二天为“公众日”,“公众日”入场费用全免。对科幻文学、电影等相关议题有兴趣的公众可到场交流,也是和知名科幻作家索要签名的难得机会。
美伦星际科幻大会:行业日
会期:4月19日
地点:Eaton Club(中环花园道3号花旗银行大厦5楼)
美伦星际科幻大会:公众日
会期:4月20日
地点:香港大学香港大学研究生堂王赓武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