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刃相交》和《武松日记》放映版的观后感悟︱何故专栏

撰文: 何故
出版:更新:

潘惠森:充满禅意的“昆虫大师”,借美食看透生命!──《两刃相交》和《武松日记》放映版的观后感悟

潘惠森,人称“潘Sir”,香港舞台界非常重要的编剧和导演,也是对我(和我这一代)影响深远的创作人!

潘Sir由1986年投入创作开始,三十多年来创作了超过50个剧本,既多产,又高质。他在1993至2012年任职新域剧团的艺术总监,以“系列式创作”为剧团的发展路向,为此完成了大量作品,包括:“昆虫系列”、“珠三角系列”和“人间系列”。潘Sir在2012至2017年转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驻院编剧及戏剧文本创作组组长,其后升任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院长,在2022年获委任为香港话剧团新任艺术总监。

与潘惠森之合照(图片来源:何故)

潘Sir和香港话剧团其实早有渊源,他的第一部编剧作品《榕树荫下的森林》,获奖后由香港话剧团于八十年代中演出,近年和香港话剧团的合作,都是叫好叫座,并且获奖无数,包括:《都是龙袍惹的祸》(2013年初演)、《亲爱的,胡雪岩》(2016年初演)和《武松日记》(2017年初演),还有今年9月下旬公演的《两刃相交》。

《两刃相交》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潘Sir被誉为“鬼才”,历年来创作出不少“神作”,借用现任香港话剧团艺术总监陈敢权在《两刃相交》场刊内的分享,“幽默狡黠的台词”、“怪诞奇诡的美学”和“标志式的超现实意象”,正是他独步戏坛的特色和风格,而我更赞叹潘Sir的剧本惊喜不断,剧情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配合简约又带有禅意的舞台空间,总会令你有所反思和得著,正如《两刃相交》。

《两刃相交》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两刃相交》是一出“疑似黑色喜剧”,当中“疑似”一词,实在是可圈可点。故事以彭母(周志辉 饰)在酒店举行三代同堂的百岁寿宴开始,一向独居的她,竟然准备“自我流放”:每月轮流住进三个子女的家,直至体力不支,再也走不动,便永久居留在最后留驻的孩子家里,等待羽化登仙。长女彭美丽(高瀚文 饰)、儿子彭高大(陈煦莉 饰)和么女彭娇嫩(申伟强 饰)都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兼且正面对生老病死的不同烦恼,而他们的下一代亦各有难处,彭母的决定杀他们一个措手不及,即使是至亲也开始“两刃相交”⋯⋯

《两刃相交》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两刃相交》跟潘Sir前作《武松日记》相距五年,潘Sir说这是他在剧本写作路上“停顿”了的五年,他在这“一顿”过后,期待著“一个正在来临的情绪爆发”,故此写了《两刃相交》,果然很禅,就像《两刃相交》的剧名。台湾禅者林谷芳著有《禅 两刃相交》一书,潘Sir很喜欢“两刃相交”四字,在林谷芳的同意下借用为剧名。“两刃相交”就像是剑客们的锋利剑刃交接一刻,也像是剧中彭家三代成员充满冲突和矛盾的对话,重点是“无所闪避”,这样才可以“看透生命的极致风光”。

《两刃相交》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两刃相交》最先引人注目之处,就是男女演员反串的表演设计,特别是饰演彭高大儿子趁威武的王晓怡曾于中英剧团的《水浒喽啰》反串宋江,并且凭此剧荣获第二十七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女主角(喜剧/闹剧)”,的确令人期待,但此意念虽然好,执行上却未见突出,有点可惜。相比之下,舞台突然由酒店的宴会厅变成莲花池,加上潘Sir粉墨登场,指导众人在台上装置一朵巨型莲花,荒诞和诡异的极致。

《两刃相交》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两刃相交》里彭母的客家话台词,反映了香港人的身份认同问题,彭家三代的问题,亦隐喻了我城变迁。至于特别的形体设计,则为观众带来崭新的观剧经验。个人认为,最精彩的反而是餐厅经理(陈娇 饰)的广播,不断提醒彭家三代和全场观众,自助餐(人生)的时间在倒数中,正好呼应香港是“借来的时间、借来的地方”,潘Sir也借此回应了对他影响深远的马奎斯名著《百年孤寂》。

《两刃相交》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两刃相交》除了禅意,还有诗意,更有潘Sir的趣味玩意。潘Sir创作的舞台剧,素来有两个重要元素,分别是昆虫和动物,以及食物。《两刃相交》的昆虫是“得过小儿麻痺症又被蜈蚣咬了三分之二翅膀的乌蝇”,动物则是舍身救子的乌鸦,而食物就是彭母的家乡美食“莲藕饼”,对比《螳螂捕蝉》里那一块令两大杀手“北越”(黄秋生 饰)和“南越”(谢君豪 饰)“两刃相交”的麦当奴炸薯饼,以及《武松日记》里不同版本的“武大郎烧饼”,《两刃相交》竟然是在舞台上即场制作和烹煮的煎莲藕饼,即使隔著口罩也可以感到阵阵香气,香气更飘散于在西九文化区艺术公园自由空间大盒内,非常有趣的“有机”演出。“切肉不见肉,切藕藕开花”,剧中的“两刃”正是制作莲藕饼的菜刀和猪肉刀,而莲藕饼亦是潘Sir母亲最爱吃的食物⋯⋯

《两刃相交》海报(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两刃相交》的莲藕饼余香未了,想不到竟然可以在戏院里欣赏《武松日记》的放映版,实在令人既兴奋,又感恩!

《武松日记》于2017年公演,当时因为不在香港而错过了,此剧荣获第二十七届香港舞台剧奖“最佳剧本”和“年度优秀制作”,李镇洲获提名“最佳男主角(喜剧/闹剧)”,陈伟发获提名“最佳配乐”。按照宣传的文案:“此放映版本乃当时拍摄作记录存档之用,时隔五年,发现镜头下的武松依旧潇洒豪爽,梁山上的故事仍令人津津乐道,剧团决定把《武松日记》公诸同好。每一页‘日记’都是《水浒传》好汉的变奏,可能也是编剧潘惠森的夫子自道。”

《武松日记》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武松日记》源自潘Sir前作“昆虫系列”的《武松打蚊》,《武松打蚊》则是改编自失传多年的“《水浒传》外传再野传”,话说武松为兄复仇,杀了嫂嫂潘金莲及奸夫西门庆后,被官府刺配孟州劳改,途经十字坡,竟然受到西门庆之胞弟西门飘雪挟毒蚊追杀,误闯母夜叉孙二娘的黑店,复又遇上多灾多难的菜园子张青,一时间敌我难分,危机四伏⋯⋯

《武松日记》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武松日记》的武松喜欢写日记,故事由他在误打误撞下成为“打虎英雄”开始,他上山后目睹众好汉在荒山中生活无聊,意志日渐消磨,首领宋江一心等待皇帝招安,终日无所作为,除了心里仍有一团火的李逵。李逵突然愤然离开梁山,直奔东京城,誓要杀死皇帝。武松奉命率领林冲、燕青、鲁智深等兄弟下山追截李逵,却身不由己误闯烟花之地,揭开一段又一段辛酸故事⋯⋯

《武松日记》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当年观看《螳螂捕蝉》,简直是大开眼界,颠覆了我对舞台演出的认知,也从此对二人对话的情节情有独钟。《螳螂捕蝉》启蒙了我往后包括《孔子无双》、《暗三国志》和《打边炉》系列等作品,而我亦构思了一个向《螳螂捕蝉》致敬的作品。观看《武松日记》的过程,就像《螳螂捕蝉》一般的痛快淋漓,反之,看罢《两刃相交》,却心有戚戚焉难以释怀⋯⋯

《武松日记》剧照(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武松日记》笑料密集、妙语联珠、言之有物、借古讽今,绝对是疯狂爆笑的黑色喜剧!潘Sir的剧本非常精彩,李镇洲的演出更精彩!这次欣赏的放映版,经过悉心的剪接,在适当时间转换为不同角度的演员近镜,加强了戏剧效果,也可以看清楚舞台上的布置,以及演员们手上的道具,过程流畅,一气呵成,既保留了剧场感觉,也提升了观众的视听之娱,重点是可以吃著爆谷(或戏院内其他美食)看话剧,更有趣的观剧享受。 如果未来《两刃相交》有放映版,强烈建议戏院提供热焫焫香喷喷的煎莲藕饼!

然而,更重要是设有映后分享会,潘Sir和观众近距离接触,回应观众的意见,解答观众的提问。11月6日(日)4:10pm,在K11 Art House还有一场《武松日记》,大家请把握机会!

《武松日记》海报(图片来源:香港话剧团)

(专栏“何故火锅馆”每月刊出,标题由编辑撰写。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

作者简介︱何故,内向、忧郁而文静的作家,已推出超过 20 本小说。从电影和打边炉领悟人生道理。

更多电影评论文章,可参看作者Face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