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金钟】我们是否比以前知道更多?数码装置反思资讯爆炸

撰文: 翟启豪
出版:更新:

现代社会的资讯流通速度快到几乎不能想像,同时内容却比以前的更短暂。 “究竟今天我们知道的是多了,还是少了?”《BIT.FALL》的艺术合作伙伴Sarah Pringle说。由德国艺术家Julius Popp创作的公共艺术装置《BIT.FALL》就是以此为灵感,将现代的资讯交流以装置艺术的方式呈现于观众眼前。

此刻人们在关心什么? 讯息如水流稍纵即逝

今次《BIT.FALL》于香港展出,词汇的来源亦特意加入了香港。(太古地产)

《BIT.FALL》是一座能以水帘显示文字的装置。Julius Popp编写了一套算式(Algorithm),随机收集世界各地网络上“最热门”且“有意义”的新闻词汇。电脑程式同时会按照特定的时间规律(temporal interval)控制洒水系统的开合,𣊬间所释放水滴显示出有文字的水帘,为观众带来独特的视觉效果,Sarah Pringle更形容水滴出的文字“就像从天落下的晶体”。

然而,Julius Popp所关注的并非水帘上所显示的词汇,而是如何以《BIT.FALL》呈现出“数码转换的过程”。水帘上的文字其实代表短暂的资讯,根据程式所收集的数据不断显示新的词汇,“这一秒你认出那个词汇,下一秒就在眼前消失了”。新的词汇不断出现却只停留半秒,情怳就如现代人的资讯交流,速度快之余又非常短暂。Sarah Pringle以Facebook和Instagram等社交媒体为例,虽然我们能接收即时性的资讯,但同时其短暂性却可能令人知道比以前更少,因为它的呈现模式往往十分简短,缩减到一两个字,甚至只是“soundbite”(字节/节录)。

今天我们究竟是知道多了,还是少了?因为我们没有花时间真正了解。
Sarah Pringle
《BIT.FALL》曾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澳大利亚新旧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展出。(太古地产)

“Soundbite”中的“bite”与“byte”(位元组:数码资讯单位)的发音相似,每一个“byte”中有八个“bit”(位元:数码资讯的最小单位),而水帘中的滴水也就是将“bit”以液态形式呈现,因此作品名为《BIT.FALL》。装置上利用水泵和地心引力一方面形成了“水的循环”,而程式所记录社会资讯又形成了“文化的循环”。透过《BIT.FALL》实体装置,观众能够以感官经验无形的数码转换过程。

词汇来源地加入香港

观众没有“欣赏艺术品”的心态,所以反应都很独特。(影片截图)

Julius Popp以创作多媒体装置成名,《BIT.FALL》亦于国际间备受瞩目,曾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oMa)、澳大利亚新旧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Old and New Art)及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展出。今次《BIT.FALL》于香港展出,词汇的来源亦特意加入了香港。装置由约三十呎大的“货柜”容器构组而成,代表国际贸易通用的单位。而是次更在安装时调该意整角度,一方面“代表国际水道的流通”,又比喻“香港作为主要的国际转口港,是中西文化的重要桥梁”。

我们第一天(在香港)测试,“Trump”(特朗普)一字不断随水帘流下来。
Sarah Pringle

Julius Popp选择于太古广场展出作品,希望让艺术融入香港人的日常生活。Sarah Pringle亦解释,在公共空间展出《BIT.FALL》,观众没有“欣赏艺术品”的心态,所以反应都很独特:“就算你不认识这艺术家和Art basel那些展览,也会和它产生一定的互动;就算你不是一个喜欢艺术的人,都会对它有兴趣。”

德国多媒体艺术家Julius Popp。

艺术家Profile

Julius Popp,德国多媒体艺术家,毕业于德国莱比锡视觉艺术学院视觉艺术系,一直研究信息的性质及其与现今数码主导的社会之间的相互关系。作品曾于世界各地多个著名艺术馆作展览。

《BIT.FALL》

时间:即日至4月6日

地点:香港金钟道88号太古广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