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老师看什么书?从《过于喧嚣的孤独》到《爱的艺术》

撰文: 文化讲场
出版:更新:

“混乱世代中的文学对话——献给十六岁少男少女的一本书”系列,邀请到长年在校园与少男少女分享阅读的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宋怡慧,于讲座前夕,宋怡慧与读者分享她与文学相遇的历程,以及推广阅读过程中的酸甜苦辣。
文字整理:工三  | 原题: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的艺术——专访丹凤高中宋怡慧老师

文学带来的叛逆革命

“文学对我来讲就像是氧气,它是真实存在于日常生命的一部份;没有了文学,我的生命就没有办法好好走下去,也失去生存下去的意义。”宋怡慧成长于云林乡下的一个蓝领家庭,父母虽然教育程度不高,为了维持家计过得也很辛苦,但对于下一代的教养却非常注重。“我妈妈有个好习惯,好的书她会很大气地买回来,此外,她会每个月缴《国语日报》的钱,还有去订购百科全书,买当时东方出版社所出版的经典系列如《白鲸记》、《老人与海》、《绿野仙踪》等等。”

宋怡慧(图片来源:工三行销)

且因当时双亲工作忙碌,一本本的书籍不仅替代父母的陪伴,也种下宋怡慧未来投入阅读分享工作的种籽:“每次阅读都会有种期待,就是在妈妈回家做饭的时候,我可以跟她分享我今天读了什么故事,或者是我读到的体会。”

讲者简介|宋怡慧,新北市立丹凤高中图书馆主任、联合线上专栏作家、《亲子天下》翻转教育网站驻站作家、新北市立图书馆真人图书、2019~2023年教育部图书馆事业咨询委员、文化部第39次线上主题书展策展人、文化部第41、42次中小学生读物选介评审。

虽然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但阅读却在潜移默化之中,改变宋怡慧的思想。譬如有一回,她在与母亲分享《小妇人》及小说女主乔个性奔放的女性角色时,不屈就于命运,活出专属的人生,母亲感到非常吃惊:“妈妈是个非常压抑、很传统的妇女,所以她听到到乔这样女性的角色时,她告诉我说我们身为女性活得低调就好,不要活得那么狂放、有太多自己的思维。这是第一次听到她吐露身为女性保守压抑的心声。”而也是因为看到母亲的各种不快乐与局限,宋怡慧在长大之后就一直在突破传统束缚女性的框架:自主选自己想做的工作,自由走自己的路。“我觉得阅读文学,不仅让我能进行内在安静的革命,也跃迁与修正我的很多想法。”

从《过于喧嚣的孤独》到《爱的艺术》

谈到在十六岁的时期,让宋怡慧印象最深刻的一本书,她认为是捷克小说家赫拉巴尔的《过于喧嚣的孤独》。“因为书中里的一句话让我很感动:‘我活著就是为了要写这本书。’”宋怡慧坦言,当时的我,不一定看得懂作家所使用意识流的文学技巧,里面谈到的很多经典、画作,她其实也还没读过,“但这本书为我开启某个画面:就是这世界上原来有那么迷人有意思的经典、那么多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兼具的书籍。而且,就算那些有形的书籍或拥有的事物被销毁,但是书中所蕴含的力量与信仰,却已经留存在自己的血液、灵魂以及行动之中,那是任凭谁怎么拿也拿不走的。”这本当年触动少女宋怡慧的经典,现在也推动著宋怡慧把她从阅读之中获得的生命悸动,与这个世代的少男少女分享。

然而,毕竟对于十六岁的少男少女而言,还是较难去体会《过于喧嚣的孤独》小说主人翁汉嘉毁书碎书的工作,所以宋怡慧后来挑选佛洛姆的《爱的艺术》作为献给十六岁少男少女的那本书。宋怡慧认为,因为爱是一生的课题,人们终其一生都在学习这件事情。所以如果青少年能够越早学习/练习去爱,“我们的社会就更有善意的流转与爱的氛围。”宋怡慧提到。佛洛姆在《爱的艺术》书中点出思考爱的一条路,但并没有提供明确的实践方法。不同世代、不同年纪的读者,其实也能从阅读过程中找到与自己现况较能实践佛洛姆的理论与方式。宋怡慧强调,《爱的艺术》书名中的“艺术”,其实就彰显出“爱”其实并没有标准答案或实践方法,一如每个人有截然不同的艺术呈现方式,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爱的艺术。

除了《过于喧嚣的孤独》与《爱的艺术》外,宋怡慧还有另外想要推荐给十六岁少男少女的书:首先是罗贯中的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因为青年读者能从中领会到通俗文学的强大力量,进而去思考:写在历史里面的真的是“真实呈现当时的现况”吗?

宋怡慧(图片来源:工三行销)

第二本要推荐的则是纪伯伦的《先知》,因为这本很有智慧的书籍,可以带领他们去想像自己与父母、自己与未来、自己与世界之间的关系,并且让他们认识到西洋诗的文学形式;最后一本则是萧丽红的《千江有水千江月》。会选择这本书,一方面是要向宋怡慧的母亲致敬:这本书是她与她母亲一起买下的书;此外,这本书也用比较美好的方式呈现出传统爱情的想像,以及有趣的台湾本土文化,以及女性想要在传统父权社会找一个出路与位置的隐微思维。身为一名女性,宋怡慧持续关注那些让人可己进行反思与批判的性别议题书写。

文学是一种柔软的灵魂对话

在第一线教育现场推广阅读多年的宋怡慧,对于少男少女们与阅读的关系有很深刻的观察:“对于那些高敏感的孩子,他们就比较容易进入文学的世界。但其他约三分之二的孩子,是比较理性思维的,文学对他们来讲就离自身生活很远、某些意象是很抽象的符码。”当遇到数位原住民时代的学生,宋怡慧又是如何引导他们进入文学的世界的呢?宋怡慧认为,毕竟人生里有许多解方,必须不断尝试、探索,就像做实验,不一定一次就能够探究得出来的结果,而是针对每次阅读,得到一些体会,透过长时间的累积,形成个书写的架构与美学。而文学其实就是很多人对于生命反刍后所留下的作品。所以其实阅读文学,能够帮助学生在很短的时间内,将某位作家人生选择的路径输入到自身的记忆库中,而当他读过的书越多、输入的越多,在面临人生抉择时,就不用盲人摸象,而是可以有许多参数可以选择、可以参考。

宋怡慧(图片来源:工三行销)

以中国文人为例,宋怡慧提到同样是面对贬谪,柳宗元的贬谪经历,让他一生怀才不遇、抑郁寡欢,王安石却是坚持真理、越挫越勇,苏东坡虽是潇洒豁达,却也没有向命运屈服,范仲淹则是展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文人情操。这些都是生命遇到困境的样态,做了选择,就决定了结果,但人生没有好坏的差别。只是在面对相同的困境时,我们能不能参考前人的经验,为自己擘划的人生,做出更好的生命选择。“我会用说故事的方式去和不太喜欢亲近文学的孩子分享议题,让他们先从故事去思考解方,作家是怎么想像这个世界、去思考遇到的问题,它们如何推演遇到问题时,可以解决的方法。那么,你会做出何种决策?可能会得到那些结果?”

宋怡慧希望透过阅读文学注入灵魂的活水,与生命温柔地对话,带领青少年将文学变成一种日常。一如交朋友、买衣服,我们都是从自己喜欢跟适合的开始。但我们也会偶尔尝试不一样的穿搭风格。而阅读文学其实也是这样:偶尔阅读一本舒适圈外的作品,就像是改变穿搭风格一样,往往能带给我们不一样的感官风景和生命启发。

大疫之年,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型态被改变了,人心也隐隐著透出对未来的不安。此时,透过文学、阅读探寻一方平静,是一剂良药。自110年九月起,“混乱世代中的文学对话”讲座,邀集不同领域的讲者,分享阅读与创作的启蒙。本系列“混乱世代中的文学对话——献给十六岁少年少女的一本书”讲座由顶新和德文教基金会、文房.文化阅读空间、工三行销共同规划执行,并邀请资深出版人、且戮力推广阅读的木马文化社长陈蕙慧担任策展人,共同献上文学之美,一探文学初心。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