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佳娴专访|混乱世代中的文学对话:“文学救了我。”
“混乱世代中的文学对话”系列讲座,邀请到清大中文系副教授杨佳娴,在学术身份之外,她也是诗人、散文家、评论者。讲座前夕,杨佳娴于“文房・文化阅读空间”畅谈她少女时代的阅读。
记录、整理:郑博元 | 原题:与文学发生亲密关系:十六岁读《千江有水千江月》
谈起与文学的邂逅,杨佳娴话说得重:“文学救了我。”自年少开始,她有多次从身心低潮的陷落状态中被文学救起的经验。她尝试描述在文学中获得力量的感受:一本本书与她产生了神秘连结,危急时刻竟富有韧性地缓冲了下坠的力道。
被书本哺育长大
“也许一生只有那么一刻,跟一本书能够如此亲密的连结”,杨佳娴宝爱地看待自己与文学的关系。即使后来时过境迁,某些书未必能再发挥作用,她仍珍惜与它们的亲密感情。
讲者简介:杨佳娴,台湾大学中文所博士,台湾作家、诗人,散文家,青年评论家。现任清华大学中文系副教授、台北诗歌节协同策展人、性别运动组织“伴侣盟”常务理事。著有诗集《屏息的文明》、《你的声音充满时间》、《少女维特》、《金乌》,散文集《海风野火花》、《云和》、《玛德莲》、《小火山群》,编有《台湾成长小说选》,合编有《青春无敌早点诗:中学生新诗选》、《灵魂的领地:国民散文读本》、《港澳台八十后诗人选集》。
意识到自己在阅读“文学”,大概是在十一岁的时候。暑假期间,每天午饭后,杨佳娴被母亲丢包在“青年书局”。在这间高雄的老书店里,她一待就是一个下午,仿佛被书本们“托育”长大。她爱读金庸的小说,回想起来,金庸武侠世界里同时呈现出理想人间的样态以及丑恶江湖的现实面,可能深深地影响那时的自己看待世界的方式。
书店里的稚气未脱的女孩,一头栽进江湖里的侠骨与柔情,难以自拔。在幻想与现实之间,杨佳娴对人生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艺少女的诗意爱恋:读《千江有水千江月》
十六岁那年,杨佳娴读著萧丽虹的《千江有水千江月》。在那之前,她已经开始写作。受到张曼娟的长销作品《缘起不灭》感动,杨佳娴学习作家描写内心苦闷愁绪的笔法,抒发自己的忧郁。即使年少之作常被看作“为赋新辞强说愁”,杨佳娴仍认为当时的愁绪与文字绝非造作,而是不同时期的自己面对生命疑问时的尝试表达。
【推理小说讲场|陈蕙慧、冬阳谈砂之器、夜半惊魂、你只能活两次】
《千江有水千江月》让郁闷少女沈浸于文学的美感。小说以生动的俗谚、缠绵的闽南语歌曲刻画台湾乡土的美感。理想化的笔法,勾勒出乡土世界的迷人面貌。杨佳娴也深深喜爱小说中的古诗词,那是她头一回感受到古典韵文的凝练美感,以及诗词文字聚缩广阔世界的功能。为小说中优美诗境感动,她从此开始翻读、记诵宋词。
少女情怀总是诗,小说中贞观与大信的爱恋触动了杨佳娴,甚至到了“迷惑”的地步。两人的恋爱如同前世注定,动不动便“直见性命”。在凤凰与杜鹃花之间,两人情书往来摇荡著读者的心灵世界。一直要到多年后,杨佳娴才发觉到小说中刻板的性别观念,以及受到胡兰成式美学的影响痕迹。即便如此,小说中的情意与美感仍造就了它经典的地位。
《千江有水千江月》陪伴杨佳娴度过高中时代,后来的她仍然再三捧读。与书的连结日益深入,她读到了十六岁时不曾注意到的细节。小说所描绘的乡土世界构筑于文化中国之上,在看似美好的儒家文化秩序中,人物其实得面对不平等的性别位阶落差。读者的视角起了变化,书也呈现出不同的切面。杨佳娴不再是原本著迷于故事情节的小读者,却依然能从中发掘兴味与意义。
创作的基石:幻想世界里的写实细节
对于文学的未来,杨佳娴保持乐观。她认为书籍市场的紧缩未必代表艺文爱好者变少;相反的,现代人在互联网、多媒体的阅读量可能更大。她以作家陈栢青为例,由于熟稔、喜爱通俗影剧,影视内容也成为陈栢青创作的养分。“我不觉得时代变坏,而是让写作者感兴趣的更多了。”杨佳娴指出媒介增加、门槛降低下,传统书市看似黄昏,但也许意味著将出现更为蓬勃、竞争激烈的繁华闹市。
近年来,经验匮乏是年轻写作者共同的焦虑,杨佳娴指出知识养成的多样化或许可作为解方之一。她以四、五〇年代的写作者为例,这些作者具有迥然不同的知识背景,也来自不同职业群,因而造就了独树一帜的作品。杨佳娴认识的优秀写作者中,有的投入彩券行的经营,有的在街头贩售杂志维生。她认为在不同经验与观念的锻造下,看待世界的方式将有更多可能性。
书写是构造世界的方式,杨佳娴重视“细节”的经营。正如同许多伟大作家不只是以作品的结构、格局之宏大出众,他们从未忽略细节的意义。杨佳娴在艺廊中,惊讶于毕卡索(Pablo Picasso)画作所展现的高度写实技术。原来对立体派大师来说,写实能力实为幻想的重要基石。或如杨佳娴喜爱的超现实主义画家马格利特(René Magritte),幻想中竟有著非常精细的写实细节。深入《千江有水千江月》,也能发现作者构造现实的能力。例如小说中描写的乡下习俗与偏方,阿嬷嘱咐贞观,要以“番椒面线”治愈大信的鼻塞,诸如此的微小叙述能使读者更靠近作者笔下宏大的世界。
【延伸阅读:谭光磊专访 16岁启航的奇幻之旅】
疫情时代的人们比以往更需要感知细节的能力。在镜头前授课的杨佳娴,也尝试解读萤幕上与耳机中学生的眼神、语调与情绪。在设备与心墙之间,有时不免断讯或碰壁;但她明白,只有持续地感应与连结,才能解除人与人的“封锁”状态,而这也是文学带给我们的启示。
大疫之年,我们习以为常的生活型态被改变了,人心也隐隐著透出对未来的不安。此时,透过文学、阅读探寻一方平静,是一剂良药。“混乱世代中的文学对话”讲座,邀集不同领域的讲者,分享阅读与创作的启蒙。讲座活动由顶新和德文教基金会、文房.文化阅读空间、工三行销共同规划执行,并邀请资深出版人、且戮力推广阅读的木马文化社长陈蕙慧担任策展人,共同献上文学之美,一探文学初心。
(本文不代表艺文格物立场)